APP下载

设问辞格的修辞特征和艺术魅力

2011-12-29刘瑞琴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2期

  摘要:设问是无疑问而问。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设问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突出内容,提请注意;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启人深思,耐人寻味;加强语气。加深印象。恰当使用设问,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读者产生美的享受,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设问;修辞特征;艺术魅力
  
  一、设问的定义
  
  英语的rhetorical question与汉语设问在修辞作用上类似,是心中早有定见却故意提出问题,以便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启发他们的思考,加深他们的印象;或者借以突出某些观点和思想感情,使文章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紧凑,更富有起伏变化和艺术感染力。例如:
  张生虽是一介寒士,但毕竟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的遗孤。且又来自向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之故乡、唐时之陪都洛阳,用张生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的玉人何止万千,为什么独有崔莺莺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灵魂儿飞在半天”呢?
  这是因了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
  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作者提出问题:“他见过的玉人何止千万,为什么独有崔莺莺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灵魂儿飞在半天’呢?”然后自己做了回答:“这是因了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通过一问一答。作者所要表达的语意得到了强调。
  
  二、设问的分类
  
  根据英语运用的具体情况,rhetorical question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提问和反诘。其中提问又分为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类型。
  (1)提问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首词连续三处运用设问形式。“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呵天一问,巧妙一应,强烈地抒发了风景不殊,山河改易的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一问,综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借凭吊千古英雄,慨叹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扭转乾坤。全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反诘
  反诘就是反面提问,是一种用疑问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句式。用反问句表示或强调一个概念,比用一般肯定句或否定句语气更重,更有力量。反问句的句法形式与其表示的意义相反,肯定形式表达强烈的否定内容,否定形式则表示强烈的肯定内容。两者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要求回答,也不作答,也不需要回答。英语中的rhetorical question,主要就是这种问句,相当于汉语辞格中的反问。例如:
  Can a man be too eruel to 11is mother's enemy?
  难道一个人采取行动来对付他母亲的仇人,还会嫌太惨忍吗
  
  三、设问的修辞特征和艺术魅力
  
  设问是无疑问而问,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突出内容,提请注意;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启人深思,耐人寻味;加强语气,加深印象。
  
  1、突出内容,提请注意
  设问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引起对方的注意、思考,因为提出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有时,为了启发读者思索,文章的标题就是设问。例如:
  The Elderly Man and the Sea?
  长者与海?
  《英语学习》2004年第6期
  How Normal Are You?
  你有多正常?
  《英语学习》2004年第5期
  设问用在全篇的开头,或某个段落的开头。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
  
  2、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脊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住室特色即口袋房、万字坑、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是四所配殿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一会儿去参观的大政殿。为什么宫高殿低呢?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朱丽丽《沈阳故宫》
  这对沈阳故宫官高殿低的建筑特点直接发问,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这类位于中间的设问。既能整理思路、连接思路,承上启下,又能紧扣主题,使表达重点突出,结构紧凑,在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启人深思。耐人寻味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零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雨霖铃》
  
  4、加强语气,加深印象
  青年里面,当然也不免有洋服上挂一只万年笔,做做装饰的人,但这究竟是少数,使用者的多,原因还是在便当。便于使用的器具的力量,是决非劝谕,讥讽。痛骂一类的空言所能制止的,假如你不信,你倒去劝那些做汽车的人。在北方改用骡车,在南方改用绿呢大轿试试看,如果说这提议是笑话,那么,劝学生改用毛笔呢?
  鲁迅《论毛笔之类》
  鲁迅讽刺那些“不看报纸。味于世界的大势”的不现实的“国货”提倡家们。最后一句设问强烈表达了对那些“国货”提倡家们味于世势、不切实际的无知愚昧的强烈讽刺之意。由于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语言形式上的提示(反问语气),接受者就易于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集中,从而深刻体会出表达者文本建构的用意,进而在表达者强烈情绪的感染下达成与表达者思想情感的共鸣——即体会到爱国并不是简单地拒绝洋货,而应该切实地看清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发展自己的现代化,使中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国。
  总之,设问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表达者之所以采用问句表达自己明白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在写作时恰当使用设问。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读者产生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02。
  [2]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38。
  [3]刘瑞琴、石绍云、韩淑芹,汉英辞格对比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321。
  [4]吴平,英汉修辞手段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