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区域经济 统筹规划学校改革发展

2011-12-29龚连祥杨守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房山区“三化两区”建设的目标规划,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崭新命题,也是房山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舞台,而积极推进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在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面前,有效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设、专业建设、办学效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出更多能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的初中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将是职业教育的必然使命。
  我校以科学的思想引导学校发展的具体思路是:明确“一个信念”,即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做到“两个加强”,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第一,是办学思想的转变。将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仅仅是学生的观念,转向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理念。
  第二,是办学模式的转变。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
  第三,是办学机制的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一是升学和就业两条腿走路,逐渐增大就业的比率;二是走“校校联合”办学之路,与西部地区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优势互补;三是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与企业实体联合,将学习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走“订单式”办学路子。
  围绕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争创工作,我校确立了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
  1.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办学水平
  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我区“三化两区”建设要求,积极开发新专业,调整改革老专业,积极建设骨干特色专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持多功能、多形式、大容量的办学规模,要根据我区每年初三毕业生的数量,最大限度完成学历招生任务,保持年均招收新生600至1000人,年均学历在校生1000至2000人;年均短期培训3000人以上的办学水平,力争在2012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2.大力推进两支队伍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建设一支有责任感、有亲和力、有创新精神,业务强、懂管理、会运用现代管理手段,肯实干、讲奉献、讲效率,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努力建设一支能融于现代社会、全面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师德高尚、有现代育人观念,专业思想牢固、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泛、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会科研能创新,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拥有一定数量的骨干和“双师型”、“科研型”、“实践型”的教师队伍。
  3.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一整套有我校独立知识产权的、各专业3年的完整课程体系,做到教学内容科学完整,项目划分准确合理,教学标准明确具体,配套教学资源丰富翔实。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生标准、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的良性联动机制,从而保障我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生命力。
  在不断的实践摸索和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能够反映职业教育评价规律,符合专业组管理体制需要,切实可行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实训课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训课教学管理模式。
  努力培养教师良好教学行为习惯,努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较为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经过3年的积极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形成与现代职教理念相符、配套的教学设施与网络化办公平台。
  4.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满足高标准、规范化的实训要求
  进一步加快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投入,构建起规范、完整的实训体系,以印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示范,达到北京中等职业学校骨干示范专业的建设标准,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工厂化和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专业发展情况,扩大实训规模,扩充实训设备,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其为经济社会、特别是相关的专业基础领域直接服务的能力。
  大胆尝试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工作实战的参与程度,尝试靠专业办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尝试实行以学生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化生产与经营,最终形成实训产业化格局。
  探究多种形式实训教学的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实际,探索实施实训教学周、项目教学实训月、外出阶段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实训模式。
  做好实训教师的培训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
  5.全面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需要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培养“职业道德品质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技能娴熟”、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在未来5年里,我们继续以“学生成才档案”为抓手,构建起培养复合型人才育人模式,即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礼仪教育、环保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就业指导和岗前培训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形成;以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三化两区”建设需要,具有较全面综合职业素质的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未来5年之内,为社会输送2500~3000名素质全面、综合职业能力强,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初中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每年保证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就业对口率和就业巩固率平均60%以上。
  6.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整合学校现有资源,搭建平台,使其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指导专业组建立“学术研究委员会”,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并逐步走上科学化、正规化轨道。
  引入资源,开拓市场。充分挖掘市场资源,为各个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推进使专业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步伐。
  外引项目,搭建网络。捕捉市场信息,搭建学校、专业组、行业、企业之间的“互联网”,达到“互惠双赢”的目的。
  着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学校与我区各个高中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有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二是搭建学校与我市各个高职院校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有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三是搭建学校与初中校教学资源交流平台,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交流平台作用。
  7.建立起稳定、畅通的学生就业体系
  夯实教育基础,回归教育本质,走内涵发展之路,以不断深入实施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为载体,以抓好毕业考试为突破口,严把教学质量关;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有条不紊地抓好教务长线工作,以建设一整套内容科学、标准明确、体系丰富完整的各专业课程体系为根本目标,以深入研究推广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具体手段,以打造一支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为保障,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