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1-12-29朴英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在理论上的升华,而且是素质教育在实践上的突破。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应把“创新”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讲究“留白”的艺术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作画是如此,语文教学同样要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重视“留白”,进入“虚灵”的佳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特殊的考试》一课的开头这样写道:“动物电视台要招聘一名主持人,主持‘小小卫生员’节目。”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动物们是怎么知道电视台要招聘“小小卫生员”节目的主持人这个消息的?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就踊跃举手,答案五花八门:从电视里看到电视台要招聘主持人的广告;从广播里听到电视台要招聘主持人的广告;在大街上看到贴在墙上的小广告;上网的时候看到了电视台要招聘主持人的广告……有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由此看出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再如这篇课文的结尾:“台长来了,宣布小白兔被录取了。”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台长是怎么看到小动物们面对电视台门前的这块果皮的不同表现的?孩子们的想法依然让我充满了惊喜,有的说台长躲在电视台大门的后面就看到了小动物们的不同表现,有的说在电视台门前装有摄像头,台长在监视器前看到了小动物的表现,还有的说台长在电视台对面的楼上用望远镜看到了小动物的表现,最后宣布小白兔录取了。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让“画面”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比如,在《小狮子》这篇课文中,插图描绘的是大树面带微笑,小狮子奋力地向前扑去。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想象一下小狮子是怎样刻苦学习生活的本领的?大树是怎样夸赞小狮子的?让学生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3.设置表演环节
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恰当地运用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许多课文都适合学生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置课堂表演环节。像《植物妈妈有办法》、《小鸭子回家》等课,都非常适合让学生以再现式的形式表演课文,而像《特殊的考试》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演,表现台长对4个小动物的不同表现的不同态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道出了从课文中得到的启发。除了对课文内容的表演之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在教学《比本领》一课时,理解梅花鹿“得意洋洋”、“垂头丧气”这两种不同表现时,运用了表演这一方式,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对文本的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理解了词语,又很好地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那么,哪些问题是可以引发讨论的呢?
(1)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在语文的学习中,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许多答案可能都是正确的,有些答案又有可能是相互矛盾的,这样便会引起学生争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表不同见解,争论得愈激烈,就愈有可能使学生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进而起到相互启发、相互增益的作用。
如特级教师徐善俊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2)范围较广,不易独立完成的问题
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东吴只有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万人?”这个问题如果一人完成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尝试了针对一个问题,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形式,即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一组作为周瑜一方分析得胜的原因,一组作为曹操一方,大战之后痛定思痛,想想失败的原因。两个不同的组虽然读的是同一篇课文、想的是同一个问题,但因角度不同,读出的内容也就不同。通过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