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堂高中历史综合探究课
2011-12-29刘婧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创设历史氛围——关注知识的整体性
在《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这节综合探究课的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历史情境: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聆听一段音乐,回顾一组图片,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1840年之后的那段历史。
(教师)四组图片给我们带回了哪段历史之中?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
(学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由此把中国带入一段什么历史?
(学生)屈辱的历史。
(教师)没错,列强也由此开始了一段侵华的历史。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中,中国人有没有抗争?什么历史事件?
(学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教师)好,除了农民阶级的抗争外,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还进行了哪些探索?中国在这些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中国要向西方学习什么?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后又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真的使中国走向自强了吗?没有,中国的面貌并没有改变,因此一些人意识到光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行,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政体。那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共同探究《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很快地投入对问题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一课中,我创设问题情境,点拨学生、启发诱导他们去探索,帮助他们去培养“问题意识”。第一板块“君主立宪制的探索”,我选取了两组文字材料,设计了两个思考探究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思考探究: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前面维新派的主张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君臣相谈达两个小时。康有为请求光绪帝统筹全局,康有为问:“皇上之圣见既及此,何为久而不单,坐致割弱?”光绪帝防人偷听,注视一下窗外,然后叹息说:“奈掣肘何!”康有为意识到这是暗示慈禧太后和守旧大臣,但他仍鼓起勇气,激励光绪帝就权力能够做到的先做,行可变之法,也可以救国。他建议不必尽撤守旧大臣,维持他们的高官厚禄;同时破格提拔有才识的维新志士,由他们办理新政。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思考探究:维新派的主张前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问题的设置思路:一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多角度思考问题;二是要体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三是引导学生从发展变化中梳理维新派的主张,探索君主立宪制的脉络,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
创设美妙结尾——增添历史课堂的回味剂
在《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的授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结尾:
(教师)通过背景音乐和图片资料的情景渲染,展现我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民智未开等。凸显人文色彩,师生共同搭建起思考的平台,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历史学习探究能力。
我通过《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这节综合探究课的实践,探索高中历史综合探究课的情与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课堂中,思维插上翅膀,飞向广阔的大千世界,真正学到“活”的历史。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