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

2011-12-29孙向云胡翠荣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进入“十五”以来,我校将“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文化铸校、和谐荣校”作为实现办学目标的基本策略,并把“科研兴校”作为发展策略之首。在引领教师脚踏实地研究过程中,发挥教育科研所具有的指导力、凝聚力、引领力、提升力,拓展教师生命的内涵,从而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立足“一个目标”
  
  科研工作立足学校“幸福育人”的办学目标——“理念先进、质量上乘、环境优雅、特色鲜明”的、师生家长满意的、社会认可的、全区乃至全市的幸福育人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
  
  落实“两项保障”
  
  制度保障。为了促进教师参与校本科研的积极性和有效进行,学校从校本科研时间、培训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制度。例如,在考核评价方面,制定了课题审定制度、学习研究制度、合作伙伴交流制度、骨干带动制度、校园网络交流制度、学分公布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并把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工资。
  硬件保障。学校在教室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腾出一间64平米教室作为科研室。学校重视科研室文化的打造:一是配齐打印机、档案柜、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及相应的办公设备;二是将科研室作为学校科研交流中枢,配置了20部电脑,而且与每个教研组电脑网络联通,以便开展网络专题交流;三是将学校科研制度、研究课题、研究活动、研究成果制成展板,形成了科研室浓厚的研究氛围。
  
  坚持“三个协同”
  
  研究主体协同。学校以“开展西辛幸福大讲堂”为载体,市区教育科研专家、校长、主任、教师、学生都成为我们研究的主体,形成上下联动、系统运作,多种力量共生。更为凸现教科研组织与领导融合、个人研究与教研组团队公关融合、教师与学生协同策略,在互动共生中创造优秀成果。
  研究内容协同。我们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研究课题的内容进行协同,把管理、德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课题,作为校本培训的专题,其目的在于推动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我们以《校长办学思想与学校发展研究》课题培训为统领,以《师生共建学科知识树,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为主攻课题,做到校本培训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
  研究活动协同。即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科研理念,三者立足的角度不同,但活动的主题协调一致:研究——发展。
  
  实施“四项引领”
  
  学习积淀,引领研究意识。为了积淀教师的研究底蕴,我校开展了“阳光读书工程”,制定“幸福阅读教师读书计划”,每年在向教师赠书的同时,还向教师提供200元书款,保证教师有可读的书籍。学校定期开展“思想导航”、“心灵对接”、“智慧碰撞”、“实践提升”等专题研讨,引领教师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提升。
  学校领导的自身素质决定校本培训的质量与实效。每周一下午,领导例会内容的第一项就是互动学习反思,结合校本研究现实问题谈体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把领导学习研究成果以“西辛小学每周10分钟校本培训”书面形式发给每位教师,实现有效的科研校本联动培训。
  科研评价,引领研究方向。我们借顺义区星级科研室评价契机,引导研究方向。学校制定教师科研评价制度,以科研评价内容作为科研管理的重点,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基础性评价与开放性评价。建立教师科研档案袋,将教师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与成果全部收集到档案袋中。期末,主管领导结合档案资料和教师课题研究中的实际表现评定科研考核成绩,考核优秀者享有一定的权利。
  骨干带动,引领研究方法。我校组建了一支业务过硬的课题核心组:每月根据教师研究的需要,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并根据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研究范式,引领教师的研究方法; 学校通过骨干教师教学思想研讨会、“才艺杯”评优课、“幸福西辛人”展示、以首创教师的名字来命名研究成果、《根深叶茂》科研校刊、知识树展板、网络校本研修平台等,使其即作为典型引路,又作为研究的靶子,为教师建构更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搭设阶梯。
  推出个案,引领研究成果。我们注重发现并提炼每个教师的研究成果,让成果变成共享资源和共同财富。每月通过课例、案例等不同形式,召开一次课题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案例对接”中,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引领教师的研究成果。每个学期,我们要推出典型课例15节,典型案例20个左右,使教师在创造成果的过程中享受研究带来的幸福。
  
  坚持“五个借助”
  
  借助课题研究。针对我校多数教师不能整体把握教材,贯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不够准确等问题,我校确立了“十一五”研究课题“通过师生共建学科知识树,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我们还参与了北师大刘儒德教授主持的“学习优势与学习策略的研究”,并将我校列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目的是想借助各种渠道的研究课题,树立“课堂与课题同构,教学与研究共生”的理念,规范科研行为。
  借助专家智慧。我们持有一种开放的培训理念,邀请区师训科、科研室、教研室、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等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作校本培训讲座;走进课堂,和教师们一起发现问题,策划解决的思路,寻求解决的办法;针对我校在知识树创建中的困惑,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形成了由专家、学者、实践者组成的课题联合攻关小组,引领课题研究。
  借发展机遇。我们积极参与顺义区“名校长工作室”、“市区级课题研究申报”、“星级教科室达标”、顺义区科研成果申报、北京市科研成果申报等项活动,在与专家、大师的对话交流中,提升科研意识,形成总结反思、提炼成果、促进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
  借助基地校建设。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整体联动、捆绑发展,我校与首师大初教院签署共同建设“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协议,成为顺义区校本研究基地成员校,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校本培训机制,提升了教师发展的历程。首师大教授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导师。2006年,我们与首师大初教院合作,编写并出版了《学校在研修中发展》校本丛书。2010年3月,编辑出版了《让幸福萦绕身边》校长办学思想一书。
  借助展示平台。积极争取区各种科研展示的机会,借助展示提升研究动力。近4年,我校先后在顺义区科研大会、顺义区科研月、顺义区北京市规划办课题成果交流会、北京市科研发展学校、北京市第三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宣讲会等5次大会上作发言,成功举办顺义区“十一五”科研起始研究现场会、顺义区“十一五”课题结题现场会。我们把每次交流变成自我反思问题的过程,变为调整研究策略的过程,从而使我校的研究体现步步深入。
  科研实现了“六个促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知识树构建的研究,教师们把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回归到学科《课程标准》,并在《课标》指导之下,不仅研究知识的联系与体现的规律,更重视研究知识的文化背景,研究学生,研究课程资源,研究作者编写意图。目前,93%的教师能够掌握所教教材知识结构;85%的老师系统掌握本学段教材,50%的教师能够系统掌握1至6年基本学科教材知识系统。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建了个性化知识树,如图文并茂型、知识结构图型、学科日记型、知识迁移型知识树,促进了学生自主、个性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孩子自主学习与理解知识的空间,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基于现代认知理论和知识分类思想,对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和师生既有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创建出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符合本校师生实际特征的知识树:知识目标型知识树;思维导图型知识树;三维联系型知识树;通用工具型知识树;学生个性发展型知识树。
  探索出校本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构建知识树的过程促进教师整体理解课程,理解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有效实施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课程理解为主要内容,以师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系统的、连续的、持久的教科研融合的校本研修方式,提升了校本研修质量。
  促进了幸福育人办学思想的形成。在研究实践反思中,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办学的根本价值——为了人的幸福,培养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给老师一份幸福的生活,给学生一个幸福的人生,以师生的发展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我们对“幸福育人”界定为:为学生的智慧和人格的共同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与条件,使在西辛接受教育的所有的学生具有感知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奉献幸福的人格。实现从西辛小学走出的具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舒展的个性、卓越的知行,成为快乐幸福的人。
  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实施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特色,支撑着校本科研,给我校老师带来了研究“经验的分享”、“理智的挑战”和追求幸福教育“价值的构建”。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近5年,教师撰写的论文有670余篇多篇,获国市区奖,有86篇论文在国、市、区各种报刊上发表;43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市、区课堂教学一、二、三等奖。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