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改作文
2011-12-29郭学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我坚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改”的重任在于学生自己,而非教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把作文的批改分成“自改—互改—师改”三个阶段。实践下来,第一个环节“自改”的效果非常不好。原因是:学生一般找不出自己文中的问题,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于是我把作文的批改顺序进行了调整,变成“互批—师阅—自改”,这样一来,学生的自我批改的质量明显提高。
在这三个环节中,我一贯主张“两头重墨浓彩,中间轻描淡写”。其中,“互改”这个环节尤其重要,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改同学的作文,这需要比写更高的水平。首先,学生要对本次习作要求了然于胸;其次,学生要能准确地诊断出文章的成败得失;再次,学生要会玩味词句,字斟句酌,感悟细节的优劣。这三方面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强化训练的结果。当然,教师的教是一个方面,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才更重要。所以,对于作文小组的分工是要细致考虑的,我通常把水平高的学生任命为作文组长,带着组员集体阅读批改,并执笔写下小组意见,最后给出得分建议。
互批完的作业本收上来之后,我一般都是大而化之地看一看,看到精彩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来,看到打动自己的地方标上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如果对小组的批改没意见,就写:“同意小组批改意见。”如果有意见,面谈。在简单的“师改”过程中,我的主要任务是迅速而准确地找出典型习作,然后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评。
当然,批改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给学生看的。当经历了“互批”、“师阅”两个环节之后,作文本又回到作者自己手中。我对学生说:“不要只关心分数,要关注别人的评价,要回想老师的讲评,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然后就在原文上认真修改,无需重新誊抄,只需在文后写上自己的感言。如果看到耳目一新之作,就鼓励他们打出来,然后投寄出去。
都说“拙婆娘,巧媳妇”,像我这样的“懒”老师还真带出了不少的“巧”学生。在前不久举行的下关区“爱我中华”征文竞赛中,闻歆获得了一等奖,马轩宇、王潇驰、殷乐凡获得了二等奖,田昕宇、王欣冉、李渊松、王紫霄获得了三等奖,并有7位同学的作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想想这些“小成果”,我是不是该偷着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