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12-29郭学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开学这段时间,忙得找不到北。昨晚回到家,澡也没洗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眼睛一睁,已经是午夜零点。想想当天的教学反思还没有写,赶紧爬起来,睡意全无。
  带惯了高年级,这三年级的孩子确实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语速变得越来越慢,一句话翻来覆去要说好几遍,还有孩子没听懂。第一次做课堂作业,我用实物投影一个字一个字带着写,结果仍有不少孩子的书写格式不正确。心里那个急啊,脸上还不敢表现出来,否则会让这些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孩子无所适从。自己觉得每节课都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依然有少数孩子不是特别专注地听,于是一节课常常要停顿好几次组织纪律,话还不能说得太重,要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和自尊。教室格外地大,说话得扯着嗓子,喉咙天天冒着烟。两个星期快要下来了,如果说孩子们有了一些什么进步,值得我欣喜的话,那就是:不管这些小毛头们有多么难教,但他们阅读的习惯渐渐养成了,读书笔记做得越来越干净、漂亮。
  上午,负责我们三年级的区教研员汪老师又来找我,专门看了我们班的读书笔记本,惊叹不已。但她又有些担心,怕这样做读书笔记会成为孩子的另一种负担。我当然能体谅到孩子们的辛苦,所以我每次布置作业都颇费心思,那些机械重复的、没有思考性的题目我很少让孩子们做,我之所以一定要孩子们做读书笔记,是为了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一直任性地以为:孩子的阅读是需要指导的。
  汪老师非常认同我的观点,但她还是给我提了一些良好的建议,比如评价三年级孩子的读书笔记时,要求要降低,评价的形式和手段要增加。这也正是我本学期市级个人课题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