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坏”孩子当主角的机会
2011-12-29崔青慧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案例
这两天总有同学过来告状,说四年级XX班的A同学中午到学校附近的小区去放火,还到学校门口两侧去拔别人自行车的气门芯……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告知这个情况,并进一步了解A同学的情况。班主任告诉我:“这个A同学学习成绩不算很差,就是总干点小坏事。找家长也谈了,用了很多方法,也不见效。”看来班主任也拿他没有办法,只有我自己想办法了。
我找到了A同学,并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谈他做的坏事,而是说学校电视台最近在录制些小节目,问他肯不肯帮个忙,做一回小演员,而且是主角。他跟我谈话时脸是一直朝着侧面的,也不看我,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我提出这个要求后自己也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他会是个什么态度,但没想到他答应了。于是,我就简单地说了将要录制的节目内容:“一个小男孩趁着中午大家都回家休息的时候,到小区放火,还拔别人自行车的气门芯,后来同学发现了,对他进行了开导,他知错就改,变成了好孩子。”他对我所说的一切都没有异议。
于是,一天中午,我找上电教老师,又找了几个同学做临时演员,一起来到小区、学校门口进行了实地拍摄,短剧中在同学对他进行了教育后,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泪水是我用提前准备的眼药水滴上的,大家当时都觉得挺搞笑。不过,后期制作中我们对短片进行了剪辑和配乐,并做了文字、对白等处理,我看后都觉得特别感人。
短片制作好后,我们就在校会的时间利用班级闭路电视在全校进行了放映,放的时候我到各班巡视,尤其关注了一下A同学所在班的反应。同学们看到身边的同学成了明星都觉得很新奇,都在哈哈大笑,A同学也在笑,显然,他觉得很风光。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对A同学说过我知道他做了那些坏事,而是让他觉得他是在帮我的忙,协助电视台的工作。
到这时我都觉得心里很没有谱,不知这样做对A同学是利大还是弊大,会不会对他的心灵造成伤害,会不会觉得我是在鼓励他做坏事,而变本加厉“越来越坏”……接下来的时间,我都是在忐忑不安和悄悄观察中度过。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听到有人告A同学的状,我又去班主任那里了解情况,班主任说:“A的变化特别大,像换了个人,学习成绩提升也很大,以前都不怎么说笑,现在也开朗多了。”这下,我心里的那块石头才落了地。
分析
这是几年前我在学校担任德育主任兼辅导员时的一个案例。当时,我只是误打误撞中帮助了一个孩子,当时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个案例背后潜在的道理。后来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我才知道,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分析,要经历行为—应对方式(姿态)—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悲伤等)—观点(信念、假设、认知)—期待(最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渴望(人类共有的被爱、可爱的、被接纳、自由……)—自我(生命力、精神、核心、本质)的分析过程。A同学总爱惹事,所以班主任和班里同学都不是很重视他,甚至他已经被边缘化。但是,他只是因为缺少关爱,所以有些情感失衡,才会去干些小坏事,比如放火和拔气门芯,当然这里也有好奇的成分。当我给了他一个当主角的机会后,他欣然答应,更反映出他很希望被关注,并不是什么都不积极的人。在成功表演了小短剧,并全校播放后,同学、老师们对他的关注多了,他很欣喜,所以各方面更积极了,性格随之变得开朗,学习成绩有了提升。从中可以感受到,所谓“坏”孩子,一定要挖掘他做“坏事”的根源,就像心理学中用到的“冰山”分析法,根据他的需要为他提供帮助,并对症下药。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