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2011-12-29李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了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它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然而,近年来师生间的不和谐问题时有发生。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把握学生心理,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适时树立客观公正形象
万事开头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初始阶段,树立在学生心里的公正形象。可以利用自我介绍的机会,进行自我剖析,将自己的优缺点尽量客观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加以证实。同时处理问题要客观,如果发现确实是老师有错,一定勇于承认并及时道歉。如此,学生会认可教师的公正与客观,这就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走入学生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常常会出现情与理的交流,有交融有矛盾。教师应当注意不能总是充当“理”的代表,要“情”“理”并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所以,拥有了一颗童心,才能俯下身来了解学生。比赛胜利了,你第一个跳起来欢呼;工作出现失利,你第一个站出来检讨;拓展训练中你第一个站到了7.5米高的断桥……无需太多的说教,无需太多的言语,只是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你会以平等的言行赢得学生的信任。
承认“代沟”,求同存异,互相尊重
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有些学生与同龄人无话不谈,却常常不愿与教师多说,其原因之一,就是师生之间的“代沟”。学生喜欢的一些新奇事物,教师可能不喜欢,但要给予他们尊重与理解。为了消除“代沟”,教师可以在平时努力多了解学生。如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体育明星、喜欢过“洋节日”,教师不妨一道参与其中,乐学生之所乐。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心原来也是年轻的”,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提前取得共识,防患于未然
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事到临头再向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如果希望达到某种教育效果时,教师要做好准备,提前与学生达成共识。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学生已经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再跟学生“针锋相对”地交锋,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有预见性的教师,应该争取把各种坏事都制止在发生之前。
关心“中间地带”,共同进步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大部分精力放在优秀生和后进生身上,而忽略了中间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成绩平平,纪律良好,很少招惹是非。不过,有一个事实大家应该关注:在一个集体中,中间学生人数最多,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把“促中间”和“抓两头”放在同等地位,努力发掘中间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促使他们敞开心扉,拉近师生距离。实践证明,这一群体一旦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帮助,在班级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也是极有益处的。
多元评价学生
成绩至上的传统评价,使部分学生的个人潜能被忽视,也会成为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因此教师必须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对考核评价持多元标准,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合理、公平、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师生共同健康成长。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