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2011-12-29周慧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何谓心境?按心理学的解释,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却又比较持久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人的一切体验与活动都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心境愉悦,瞧什么都顺眼,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凄凉,看什么都伤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为明证。心境甚至会暂时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心境平和时,能泰山压顶不变色;心境惊惧时,会见草木而皆兵。
影响人的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工作方面来看,事业上的成败、工作中的得失、工作压力的大小、是否学以致用、是否受到领导器重等会影响人的心境;在生活方面,诸如婚恋是否如意、孩子是否成器、家庭成员或同事邻里之间的关系如何等会影响人的心境;从生理方面讲,身体健康状况、身心疲劳程度等会左右人的心境;有时甚至连时令气候、环境景观等一些自然因素都有可能波及到人的情绪,引起人们心境的变化。
教师也总是处于一定的心境之中。他们在传授知识、输出信息时,总要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带着一定的情绪,或喜悦,或愤懑,或忧郁,或热情奔放,或慷慨激昂,或冷漠木然……各种各样的心理、情感交相错杂,便构成了教师的授课心境。
根据教师授课心境的不同品质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心境分为良好心境和不良心境。教师如果带着良好的心境授课,驾御课堂、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语言表达也会更为生动顺畅,更具感染力。如此,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的运用都会达到一种最佳状态。听这样的课,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亦会被教者轻松乐观的情绪所感染,从而产生出一种愉悦的心情,迅速进入兴奋状态,学习起来会倍觉轻松,课堂气氛自然也就比较活跃。
相反,如果教师带着烦躁、忧郁、愤懑、悲伤等不良心境授课,纵然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亦会出现思路梗塞、314171e401c47718f9cc78c6a2c386d6c3d4e1e95a650357cc9b074733e52c3a思维短路等现象,甚至讲课时会心不在焉,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让学生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师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在教学中不免会流露出厌烦、暴躁、易怒等不良情绪,甚至会迁怒于学生,将自己的不快转嫁到学生的头上,对他们动辄嘲讽、训斥、辱骂乃至体罚。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学生必然会觉得压抑、憋闷,学习效益自然也就难于提高。
由此看来,教师的心境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实质性的关联。那么,应该如何使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呢?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平时注意有意识地净化自己的灵魂,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自己心境的主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注意课前良好心境的培养。教师在课前不妨也来一个情绪上的“备课”,抛开各种繁芜的思绪,有意识地多给自己一些积极刺激。可以多想一想自己事业上的成功之处,想一想领导的信任关怀,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信赖、学生对自己的崇拜……多想想那些令自己有成就感或感到愉悦的事,会让自己有一种快适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境。总之,在跨进课堂之前我们要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统统留在教室的门外”。
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也应当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和激发教师良好的心境。作为主管领导,应多多关心教师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以及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要了解每位教师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乃至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要掌握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业务能力,尽量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于他们发挥和发展的工作岗位上去;应注意发现每个教师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重视教师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既会使每位教师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又有被重视、被肯定的成就感。再加上良好的校容校貌、舒适的工作环境、文明向上的校风……诸如此类的良性刺激,何愁激发不出教师良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