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罚事件看教师应激心理的调控

2011-12-29贺维颖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班主任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班级建设中您经历的一件件小事上,体现在您成功解决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问题之后所做的反思和提炼中。班主任、曾经的班主任、未来的班主任朋友们,奉献出您的故事和思考吧,一段时间后,您将收获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欣喜!
  本期“班主任智慧”主题——关注教师心境
  
  事件回放
  2010年12月17日,某中学初二学生张某与另一班学生罗某,来到初二(22)班门前。张某看到F老师,就跟在她后面大声喊她的名字。F没有理睬。当她走到楼梯口时,听见张某对罗某大声说:“×他妈,她没有听见。”并再次大声喊F的名字。F十分生气,装着没听见。随后F通过罗某找到张某,并问张某想干什么,张某说就是喊着玩的。F非常生气,就把张某带到办公室,打了几个耳光,用脚踢了两下。而后又将张某带到初二(22)班,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目前,学校已解除当事教师的聘用关系,并对相关负责人作了严肃处理。
  
  原因分析
  学生突然大喊自己的名字,这对F来说,太突如其来,太不可思议,太不容原谅,她先是手足无措,接着是气愤难当,然后是不当处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F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属于本能的应激反应,但由于不够冷静、不够理智,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也让自己后悔终生。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错误甚至难以让人接受,面对此类突发事件,教师应当如何应激,如何更科学更艺术地处理呢?
  
  了解应激心理,善于调控情绪
  应激是指人对实际的或知觉到的压力或突然遭遇危险情境时所做出的心理反应,一般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警戒反应阶段。应激源的刺激引起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思维狭隘、缺乏自信心等心理,如果应激源不断加强,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上述事件中,学生先是直呼其名,后又口出脏话,究其原因竟然是“喊着玩的”,三次刺激,使F从“没有理睬”到“十分生气”再到“非常生气”,最后失去理智。警戒反应阶段调控情绪有两种方法,一是减少应激源,避免升级。据说这位同学曾经还是F的学生,如果当他第一声直呼其名时,F能及时回应如“你好,找我有事吗”之类的话,就会避免“×他妈,她没有听见”这样的第二个应激源了,后面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再发生了。二是要给自己分析、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是自我镇定、冷静的时间,不宜立即回应,宜“冷处理”。在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整个事态发展的全过程之前,要不受个人情绪的支配,客观地、冷静地分析情况,科学地、艺术地处理问题。一位老师新接任一个班级,发现有同学恶作剧地在黑板上给她画了一个十分滑稽的画像,她窘极了,面孔胀得发热。面对正盯着自己的几十双眼睛,她没有发火,而是平静了片刻,像是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然后拿起黑板擦,走到画像前看了一眼,对学生们说:“画得多好啊!很像呀!这位同学要把画画这个特长发挥下去。”然后慢慢地把画像擦掉,开始讲起课,避免了一次冲突。这堂课同学们听得格外入神。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沉着、冷静,理性、机智、艺术的巧妙处理,不仅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和谐了师生关系,还使学生受到了心灵的教育震撼。
  其实,学生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教育机会。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不论课堂上出现怎样的突发事件,都会处变不惊,因为他会理智冷静地面对问题,科学地艺术地处理问题,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教育。F把学生喊到办公室本也无可厚非,她可以宽容地说:“我都半年多没教你们班的课了,你还记得我的名字,真是难为你了。毛泽东同志身为国家主席,给他小时候的老师写信说,徐特立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师,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你看,毛泽东主席对老师多么尊重,但愿你将来成才了,也不忘记我这个老师。”或给这位犯了错误的同学写张纸条表达这样的意思,可惜她没控制好自己。当然,对于偶发事件,在短时间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难度的确较大,但偶发事件的处理是有一定方法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想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第二阶段,抵抗阶段。当警戒反应阶段处理失败或应激源持续存在,警戒反应将会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升级,警戒症状逐渐消失,进入应激反应的第二阶段——抵抗阶段。在这一阶段,机体和心理竭尽全力地与应激状态进行抗击并试图通过与紧张状态抗争,寻找心理平衡,恢复原有的正常状态。F在办公室打学生耳光,在教室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就属于应激抵抗阶段。即使在警戒反应阶段不够冷静、不够理智,把自己推到了抵抗阶段,仍可以在这一阶段通过调控情绪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1.主动远离应激源。即通过直接“消除”应激物影响的方法调适应激心理,“眼不见,心不烦”。当在办公室越想越气的时候,不妨暂时离开“是非之地”,出去走走,或将应激源“转移”给非当事人,如向政教处和班主任如实反映。F不但没有远离刺激源,反而将学生喊到办公室和教室,不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是火上浇油的。
  2.削弱应激情绪反应。在不改变应激物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反应来削弱或消除应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弱化应激情绪反应的基础上,维持自己的希望和勇气,并重新恢复自尊。一种方法是宣泄。美国一名医生,一天接到一名陌生妇女电话,他耐心倾听了半个小时倾诉后说:“可是夫人,我并不认识你呀。”那位妇女说:“我知道我们不认识,不过我说出来了,我舒服了,我要谢谢你,谢谢听完了我的倾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复杂或棘手的突发事件,有时很让人“上火”,多和领导、同事、朋友聊一聊,不仅能解除心中的困惑,摆脱委屈、不安和痛苦,还能获得帮助或指教,有助于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更理智地处理问题。另一种方法是转移。即通过异向思维,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来消除紧张和不安情绪。除去灰尘,大多数人用“吹”的方法除去物体上的灰尘,有人反过来用“吸”的方法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发明了吸尘器。一位教师骑车上班路途较远,非常辛苦,心情烦躁,后来他利用上班路上这段时间欣赏风景、摄影、练歌,感到其乐无穷。案例中的F要是能够认识到学生这个错误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把“错误”转化成教育资源,并及时抓住时机加以教育,结果必定会截然不同。
  第三阶段,疲惫阶段。如果第二阶段的抵抗努力失败,由于体能和精力大量消耗,会再度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于是,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疲惫阶段。疲惫是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层自我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由于能量消耗持续时间长,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话,很容易引起心理和行为异常,有些人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后遗症的反应,如目光呆滞、心理冷谈、表情僵化等,严重者会引起精神病。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2002年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内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心理测试的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其原因多是应激抵抗失败而长期处于疲惫阶段造成的。这点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注意!
  体罚事件,无疑使F付出了巨大代价,而被体罚的学生,同样也处于应激反应之中,作为未成年人,他的应激心理疲惫阶段也许会更长,伤害会更大,好在学校对受体罚学生及时作了道歉和安抚,并安排心理教师对初二(22)班全体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希望对学生的心理能有所补救。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复杂或棘手的突发事件。学生的每一次错误其实都是一次教育机会,面对突发事件,教师一方面要在应激的各个阶段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在应激过程中抓住教育时机机智地实施教育。愿我们的广大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一方面要在应激的各个阶段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在应激过程中抓住教育时机、掌握教育艺术,机智地实施教育,以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