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置 建构有效课堂
2011-12-29董丽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发展。这里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新课改积极倡导“问题教学”法,以此实现课堂教学多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学生通过有效的问题学习,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而要达成上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设置时代化
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而这些目标在课堂上的有效达成,要求教师要善于提出真问题,启发学生真思考。
如讲“价格变动对消费和生产的影响”时,教师提问:“价格变动对各类消费品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浅层问题,是可以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请说出粮油肉蛋奶蔬菜等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你觉得国务院为什么要求‘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会有什么后果?反过来,如果楼市一直低迷又会怎样?”后面的这些问题就是真问题,要求学生真思考。而高考试题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死知识”分析“活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贴近实际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品质,从而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做一个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这正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实效性的体现。
2.问题设置务实化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应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引导,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发展的现有水平,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尽量少设计非此即彼的问题,多设计发散型、启发型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要删除那些与教学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避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精简教学语言、清洁教学时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而这就是课堂提问的务实性。
如教学“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这一作用时,我便针对这一知识点设计了以下系列推进的四个问题:(1)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是什么?(2)经济不平稳运行有哪两种情形?(3)应对两种不良的经济运行状态,国家如何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4)国家在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时,相应实施的货币政策又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起点、小步子、成梯度,这种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深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问题设置具体化
人的认识过程是以现成的科学认识成果为对象的,它同科学认识成果的形成过程并不等同,后人无需也不可能重复科学认识成果形成的全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
如《生活与哲学》第十课《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中有这样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学生掌握这一命题的首要前提是要使其具体化或情景化。因此,我制作了两个幻灯片“种子发育为植物的过程”与“化蛹成蝶”,学生们在欣赏动植物生命律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辩证否定旋律,进而实现了由“情景”向“理论”的提升跨越。同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内容时,我以学生较感兴趣的《乡村爱情故事》为背景材料贯彻始终,把抽象的内容、理论具体化为一个个学生易于并乐于解决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促成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以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基于此,教师为建构有效课堂,在设置问题时,应力求时代化、务实化、具体化。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