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对话” 打造精致课堂
2011-12-29孙旭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对话”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运用,古已有之。如孔子、苏格拉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乱世,苏格拉底生活在社会极盛将衰的转变期,两人的际遇不同,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话式教育这一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真正把“对话”这个概念引入教育教学中是20世纪90年代。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式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显著,使对话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行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构建多重对话,是新课改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教学的高效实施,取决于“多重对话”的成功展开。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对话呢?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与文本真诚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其他对话教学开展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自己首先要和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
《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抒情散文。老舍在《想北平》中不去描写北平宏伟的皇家园林,高大的古建筑,却对北平的物产、平民的生活浓墨重彩,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要求教师去探寻老舍的内心世界了。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而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如果作者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而老舍是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所以他把笔触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以一个平民的视角,用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倘若我们不走进作者、不走进文本恐怕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文本对话主要是在文本、学生、教师三方主体间进行,所以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是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得到关于文本的内容信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间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增强了学生语言理解、欣赏、运用、评价能力。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点拨。
1.从“文”入手
每篇课文都应根据它不同的文体、文本特点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的文体、文本有不同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形象类型和表现手段。以课文《守财奴》为例,本文是一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最成功之处。因而,分析葛朗台的性格特点便成为文本多重对话教学的核心。老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明确首段点明葛朗台性格的三个词语:“吝啬”、“执着狂”、“专制”,从而学习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手法。“言为心声”,语言描写往往表明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语言、动作描写语句,进行个性化旁批,如从“抢”、“骗”、“看”、“抓”等动词,我们可以把这些概括为一个字“守”。“守”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看守、守护,而是不断地掠取和疯狂的死守。
2.思考“不合情理”处
“学问,学问,光学不问不是真学问。”好问是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针对本文就可提出如下问题:葛朗台已是76岁的老头,但有些行为却如此灵敏,与他的年龄不相符,为什么会这样?先请学生们找出这些不合理的句子,如“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等细细体会。通过对“不合情理”处的探究,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嗜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与“人”对话
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也要提醒学生注重与作者的对话。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应适时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抓住了这点信息,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文本的钥匙。这里的“人”也包括读者本身。尊重文本作者的话语权利,并不代表不允许读者有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读书时读到“自己”。所谓读到“自己”,就是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学生在阅读后围绕以下问题对话: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文章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文化精神与本文的深层意蕴是什么关系。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收集资料,反复QL1vN+TjpKyWpWKJg87KBThqvLBR0aSQiylOKklUVG4=揣摩文本,从中认识了一位在逆境中陶醉于大自然美景,在顺境中保持淡泊、低调的苏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与作者及文章中的文学形象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勇于反思自我。
学生在与文本甚至与自己进行对话中,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读懂、理解语段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思想,得到了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人文修养和语文基本素养。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如何实现课堂上有效的师生对话?这里指出对话中教师的责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促成学习目标的完成。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话语权,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如在分析叶芝的《当你老了》这首诗时,一名学生提出:叶芝是一个死皮赖脸的人,女方已经回绝了他的爱,他却还要写那些肉麻的诗。随后,还有几名同学应和。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他的观点,而是让学生们把这首诗与诗经中《关雎》、《氓》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认识到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并不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而是一位历经沧桑失去容颜的老太婆,并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女性茅德·冈,她既是一名演员,也是爱尔兰民主独立运动的倡导者。通过上述的引导,让学生们自己体会、理解叶芝所付出的这份温暖而崇高的爱。
生生之间的对话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学对话中,生生对话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思想。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1.做一个鼓励者
在生生互动环节,教师要先把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然后要鼓励学生说出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化的观点。
比如,在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续编“项链”的故事,学生们都积极对玛蒂尔德的生活作了不同的安排:玛蒂尔德拿回项链以后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实现了她的梦想;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后就晕倒了,醒过来后神志不清,像“祥林嫂”一样整天念叨着这件事……我发现这种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之间的积极对话,才有了创新的火花,而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个性化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2.做一个点拨者
在生生对话中,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看法一律采取赞同,其实这是对尊重的误读。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原因,在生生互动中难免存在一定的认识缺陷,这时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恰当的点拨。
在学习《与韩荆州书》一文时,学生提出:“李白在文中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太过狂妄,导致韩荆州最后没有推荐李白。”对于这个观点,有的学生赞同,有的学生反对。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的问题究竟出在那里。我先抛出这样的问题——衡量一封自荐信是否写得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醒悟过来——不管古人还是今人,写自荐信都得实用。《与韩荆州书》是一篇美文,作为一封自荐信不够实用。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还明白了自荐信的写作要领。
3.做一个启发者
有预设就有生成,课堂的生成是动态的、复杂的,所以在对话过程中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机智地面对活跃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抓住能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是控制课堂场面的中心线索。
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试以祥林嫂、水生嫂为例,说明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通过探究,认为战斗能解放妇女。但教学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马上提出:“妇女的解放到底要靠什么?”此话题一出,课堂顿时沸腾,有的学生说靠共产党,有的学生说靠自我意识的提高和努力。在对话中学生思维被打开,有的同学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当今中国妇女的精神状态又如何?”我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和方方的《风景》等,从而解答这个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对话方法,构建多重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有效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提升欣赏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