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

2011-12-29崔丽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2010年1月,我们为全校587名学生做了学习适应能力测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技术、学习毅力、同伴关系、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诊断,对相关数据,如平均数、标准差、等级分布、差异检验、相关系数等进行了系列的统计分析。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本班的问题,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依据科学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达到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依据诊断结果,我们首先选择了“学习机会”的教学策略为突破口,推进我校整个的课改项目。
  如在完成《真正的施主》第一阶段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悟句,抓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分析文中的老人是个心中充满大爱的人。本课重点是感悟人物的高大形象。试讲中学生提出文中有三个人物:卖鸡蛋的老人、“我”和收购鸡蛋的小贩。老人是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是真正的施主;那文中的“我”是不是施主?从哪知道的?小贩如何定位?是不是施主?从哪知道的?依据学生的水平,我们进一步修改教案,时俊卿教授给我们提出建议:“学生对于文本中的三个人物有了正确的定位,那么在写作方法上,每个人物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每个人物的刻画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间的关系。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处理有些拔高,怎样适度安排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呢?我们先从板书设计开始修改:我们进行了阶梯式板书设计,将施主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即给予、不求回报、他人的需要。教学时横向排列,先理解三个人物是否都做到给予,达到第一个层次后,板书阶梯的箭头上升一格。再思考,是谁在给予的过程中不求回报?“老人和老师”。而在这两个人物当中,为什么说老人是真正的施主?这样,层次出来了,对人物的评价也显现出来了。下一个阶段就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写法、应用写法。经过研讨,我们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选择了通过媒体演示的方法实现。在出示三个人物的图片时,我们可以调整图片的高度配合板书进行。老人的形象最高大,就让他的图片最靠上,其次是老师,最后是小贩。小贩和教师在文中起衬托作用,或者说是与老人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写法。
  我们还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设立观察点,用数据来评价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教师课后可以根据观察数据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分别设置了“教师提问记录、教师应答情况、学生应答的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和目标达成与学习评价”五个观察点,根据数字给授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在听完范老师的数学课后,观察员作出了这样的分析:在课堂中,教师提问75次,其中理解24次、运用51次、个体54次、集体1次,通过数据反映出教师在备课设计提问时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在课堂上调动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思维,为他们提供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学习机会,不至于因为迁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忽视了他们的需求。又如:数学课上,教师让第一列站起来,第二列拍拍手,第三列点点头,第四列拍拍肩,三分之二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更好地理解了列的概念。从教师目光停留在回答问题的学生数字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到了本次教学当中,而且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停留位置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身上0次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很感兴趣,被老师的教学所吸引;从目光停留位置在前、中、后排次数来看,老师照顾到了全班所有的学生;从目光停留位置在黑板投影屏幕位置次数6次来看,除了对必需资料的关注之外,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关注学生学习上。
  教学策略的推广,让学校的课堂内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激励性的话语多了,鼓励性的评价多了,充满童趣的课堂多了,关注全体学生的教师多了……这样的变化不是外力强加就可以改变的,是因为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让教师有抓手,见效果。我们收获了理念上的更新,收获到了课堂教学的积极变化,更收获到了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