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习机会”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1-12-29时俊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培根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现在的教学更加倡导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尽可能为全体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提高学习效能。
  当今的教学的课堂是通过教师“演”和学生“仿”的过程,达成教师教案设计的预定目标。项目推行前,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表现、展示自我,教师所教的并不全是学生没学的、学生想学的。所谓合格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顺利圆满地执行教案所设计的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期望,就是学生按照教师课前设计的程序和答案进行活动和作出回答。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实际扮演着迎合、模仿教师,完成教师认定的“木偶”表演,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具有认知能力、学习动力和知识经验基础的学生的存在,忽略了他们的权利和发展中根本的需要。我们的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出发,使每一个学生获得需要的“学习机会”是一项理想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学习机会”的策略。首先,从课程内容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教师必须要使整堂课的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围绕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展开,而这些教学活动必须是为了适合学生发展设立的教学目标,在调动学生学习活动时,任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因素都只是浪费时间。其次,为了保障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调节、监控。概括来说,“学习机会”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各自的最大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项目中,我们初步实践了“学习机会”策略。
  第一,实施“学习机会”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
  在课堂上,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地发现和质疑,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类别、不同水平、不同背景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辩疑、释疑的素质。我们还要允许学生敢对教师多问“为什么”以致说“不”,接受学生的个性和差别,用民主的心态去关爱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充分地得以体现。
  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珍惜所有的“学习机会”。
  推行“学习机会”的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珍惜所有的自我“学习机会”,实现有效学习、高效学习和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语言、动作和微笑等体态语言来唤起师生的亲情,通过激励性评价和目标任务引领,干预教学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至品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其次,教师应该随时激励他们细微的进步,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懂得自我赏识和赏识他人,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或通过试卷、作业、练习、实验等评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质疑与获得答疑的机会。
  学生有质疑的权利、教师有答疑的义务或责任。任何问题的解析都有可能是托起孩子成长的基石与动力,课堂上应是学生主动表达的舞台,把他们内心的疑惑、感受表达出来,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西多·拉比的母亲对怎样培养儿子的问题这样回应:我每天都会过问孩子的学习,但不问学习内容,而总是问:“你今天有没有提一个好问题?”这个朴素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规律:真的好学者必定善于与他人讨论。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自信。质疑是学生深度思考后产生的新问题,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表现,而质疑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最佳交流方式,是重要的学习策略。通过深思提出疑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机会、体现自身价值和权力尊严的重要标志,只有在这种充满自信、深思熟虑、公平心态的前提下,学习行为才可以让瞬间萌发的智慧火花得以展现。在争议和质疑中,教师能让所有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学生公平地获得学习机会,所有学生都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学得他人成功的学习经验。在交流中,教师首先做一个谦虚的倾听者,然后有意识地影响、引导学生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疑惑、观点、假设、对策、目标的同时,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师生、生生教学相长,不浪费获得的学习机会。
  “学习机会”的教学策略,从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唤起于教学活动。提供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机会,是我们广大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给学生一个权力,指导他们自己去选择,在学生达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启发、诱导、答疑、激励,是当今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心力去独立去思考,去大胆创造,是广大教师高水准教学的标志。获得学习机会,就标志着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志趣学习,因而生成有效学习、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