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社会育人

2011-12-29王建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科学研究与生活经验均表明,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都有个归宿,即有始有终,有着有落。人的一生亦如是,孕育于母腹,终老于岁月。教育遵循此规律,就需要对自己的职能有个定位,方向有个把握。我的观点是,教育的出发点是尊崇人的科学,教育的目的、方向、使命应该是面向社会育人,这就是说,教育要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社会。上苍赋予人一次宝贵的生命历程,社会要为人的生存、生活、人生提供方方面面的保障,人也要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在生存基础上提高生活的品质,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教育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担当的是美丽天使的任务。
  
  教育要为人的生存奠基
  
  父母养育子女,学校培养学生,家庭与学校共同承担的责任,就是要为孩子将来能得以谋职、得以谋生、得以生存。求职就业,安身立命,是所有学子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校面向社会育人,要将职业意识、职业体验、职业理想的教育突显,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活结合起来。中小学要通过强化人生职业教育,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基。
  教育范例之一:日本中小学生的职业读本
  我校部分师生曾随教育部组织的友好访问团出访日本,在参观学校时,看到了学校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的文化角。文化角有学生喜欢看的卡通绘画本,将日本各行各业的人物编写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汽车制造、消防队员、新干线机车驾驶员,到国际谋职的行业及条件、机会,应有尽有。孩子们在随时、随机阅读中,可在头脑中留下“印刻”,影响他们的职业人生。
  人的职业意识、职业角色,其实是与青少年的成长相随相伴的。学生在儿时,女孩无不玩过“过家家”,男孩也会真事儿似地玩“打仗”,这些萌芽性的职业体验,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必要的成长过程。学校教育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强化学生的这一心理活动,将其转化为更成熟的职业意识,进而产生职业角色期望,由此形成有益于未来生活的职业理想追求。
  教育范例二:部分国家的职业技能体验教育
  做教育多年,我出访了多个国家。在国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小学校体验教育设施的完备,以及在技术保障条件下开展的中小学生的劳动体验教育。在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我都见到了学校内专用的职业技能教室。在那大如车间的劳动场所,学生专注得无暇旁顾。在德国,学生在劳动屋内砌红砖墙,虽只反复地砌几层,却是在培养学生的精密意识。德国校长介绍说,用多少水、多少水泥、多少砖,砖与砖之间要有多少间隙,最后墙的高度要达到多少,都有精确到毫米的测量。面对这最简单、也十分节省资金的劳动教育,我找到了德国人为什么制造业那么发达,那么有竞争力的原因了。国家有这样一个将水、水泥、砖都要进行精细配料与精密测量的发达的职业教育,无怪乎能生产出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精美产品呢?
  教育范例三:我给学生布置的5个假期作业
  每逢假期,我总要给学生提出要求,布置任务。今年假期,我布置了5个校长作业:
  1.观看并推荐一部对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有影响作用的影片,开学提交片名,内容简介,供其他同学分享;
  2.到家人或者亲友的单位参观考察,撰写观感,重点概括此单位的用人标准,收集参观照片及相应资料;
  3.开展道德感动、道德警醒演讲征文活动,书写文稿,设计PPT,开学在各班做交流;
  4.对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进行有益于发展的能力设计,以“微”科研的方式,设计行动方案,开学向老师汇报,学校将提供条件,进行“科研”指导;
  5.开展“分享美的感受”创意活动,提交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画、工艺品、照片等),制作成展板,开学参加评比活动。
  我为什么要给学生布置这样5个作业呢?我经常思考:在学生时代,学生要完成学业,将来步入社会,需要哪些前提条件、基本能力、基础素质呢?这似乎不难概括。但概括出来并讲给学生听,是不是就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不尽然。学生要没有亲历亲为,怎样精彩的教育内容,也只能是听觉的冲击、间接的感受。由此说来,教育存在于学生的体验中。观看对未来求学、求职有影响作用的影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对职业角色的追求。学生时代如果多看一些这样的影视作品,那么他们的职业意识就会早一些觉醒,职业定位就会不盲从。去家人、朋友、亲属所在的工作单位考察,概括用人标准,听听感人的职业、创业故事,会强化学生的成才意识,对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标准是会有帮助的。4~5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社会道德,思考个人品德,分析个人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创造分享美的作品。开展这样的体验、创造活动,是我提出的中学生成长要“修德、启智、立美”三大核心素质的教育体现。
  
  教育要为人的生活助力
  
  在我看来,社会不是一个笼统空泛的存在,而是一个围绕人的生活而起到系统作用的真实存在。面向社会育人,就要使中小学生学会在社会中生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又是教育的基础,学生生活,首先要上好家庭的生活课,其教育核心内容是孝敬之情、承担之责,以及把握好自我。学校是社会的准备室、实验室,学校生活是为将来迎接真正的社会生活而打好基础。在学校中生活,其核心素质要求是修德以至善,学习以广博,健美以达雅。社会是生活的大舞台,投入社会的人,要对政治生活持民主意识,对经济生活持创造(创业)意识,对文化生活持参与意识,对社区生活持建设意识。
  教育范例一:学生书写的《我在家》小文摘录及点评
  摘录:老师给我们人手一册《弟子规》,组织我们诵读讲解,要求我们自我反省、日有所进。清晨,我总爱读一读“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五部分中的“入则孝”那一部分。我在家,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到学校呢?集体的事抢着做。我的书包可整齐了,古人云:几案精严见性情吗。我在家经常拉一拉妈妈的手,靠一靠爸爸的背。我说,爸爸是鞋,妈妈是脚,我呢,是鞋带,牢牢地把爸爸妈妈连在一起。这样的话语常带来家里的欢笑。在家,我有自我,但我不固执,我会自立,但不会偏执。因为我,家里多了欢乐。
  我的点评:《我在家》一文,反映了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成绩,也反映了学生给家庭带来的生活欢乐。没有温馨的家庭生活,就没有良好的性格培养;没有家校结合的良好教育,也就难以产生教育的同步效应。学生在家与家人关系的生活体验、生活表现,其实是为将来迎接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在做准备,打基础。
  当一个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会了孝敬,学会了担当,学会了自立的时候,家庭生活这一课就可以“毕业”了。为此,学校要对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予以指导,特别是以共同的思想为孩子创造家校结合的教育环境。我每学年对新生和家长都要上第一课,主题是“教育神圣”,展开的8个教育观点是:家庭教育基础观、学校教育主导观、社会教育延伸观、培养目标一致观、教育神圣尊重观、家校同步教育观、道德法律关系观、身正为范榜样观。
  教育范例二:城际之旅的考察
  高二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了北京——天津城际之旅考察活动。在考察中学生感悟颇多,认识了社会,也启迪了人生。下面摘录部分学生感受如下:
  周恩来、邓颖超的生平,令我感动。使我感动的不仅是他们的远大志向,不仅是他们的卓越功勋,更是周总理晚年的工作经历。我不再奇怪当初人们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景,不再奇怪联合国在他逝世那天也降半旗致哀,不再奇怪至今爷爷总在总理逝世那天流泪!
  
  ——高二(2)班 陈佳明
  平津战役的思考:和平求之不得,得来不易,生活在和平年代,有父母亲友的关爱,有宽敞明亮、设备先进的教室,有祥和热闹的节日,有和平安全的国家……我们应该学会珍惜,不浪费;好好把握,不给自己的生命留下遗憾!——高二(4)班 何超然
  关于科技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积极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但我认为中国现阶段所缺乏的并不是技术,而是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科技将会又一次飞跃。
  ——高二(2)班 王丰
  由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由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学生感受亲情,接受指导,熟悉社会。社会则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军事的生活中给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思考现实社会的利弊,准备承担社会责任。
  
  教育要为人的一生导航
  
  教育为人的生存而赋予资格与能力,承担的是打基础的责任。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条件有三:一是要获得尽可能高的学历,二是求得真才实学的素质,三是要突显核心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为人的生活导航,承担的是让学生学会交往的任务,与家人、与同学、与教师、与方方面面的人,能够处好关系,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人脉。在生存保障、生活快乐的同时,教育还要引领人生,让人的生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意义,成为幸福生活的享受者。
  教育范例一:孔子一生总结的生活真谛
  孔子的一生,历尽坎坷。3岁丧父,17岁丧母。作为“天下文宫祖,千古帝王师”的师之圣贤,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把握自己的信念。15岁志于学,这学,不是记问之学,开蒙之学,而是以学达天下的理想之学。30而立,不是再立志,而是立交友而学的意识。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明的就是君子不友(不交近友),求的是“往来无白丁,交往有鸿儒”的生活。40而不惑,不是说什么都知道了,不然,为什么还要活到老,学到老呢?此年龄,对生活的领悟是“君子不愠”、“不知者不愠”。50岁,知天命,年过半百,更求自己要“发愤忘食”。60岁耳顺,追求“乐以忘忧,乐此不疲”的境界。70岁呢?童心犹在,碌碌中“不知老之将至矣”。这样的人生处世,是精彩的;这样的人生把握,是堪为师表的。
  教育要为人的社会人生导航,既要针对人的发展阶段把握好关键期,也要对人的生涯周期予以关照。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森将少年儿童发展的关键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不好——你好阶段;第二阶段是我不好——你不好阶段;第三阶段是我好——你不好阶段;第四阶段是我好——你好阶段。这第四阶段是成熟人格的阶段,既悦纳自己,也宽容他人,人格独立了,人的第二次出生才算真正得以完成了。类似这样的精彩的教育阐述素材,引领人生的经典之作,学校要组织人员收集一些,编写出来,以备教师开展社会生活教育之用。
  教育为人的生涯发展导航,要在更高的境界上思考自己的使命。在中国,有一位来自德国的教育志愿者,叫卢安克,他在广西最落后的地区开展教育实验。他说:“如果一个人为了他的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他的人类,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法国教育家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中也写道:“一个儿童无论出身富有还是贫困,无论天资聪慧还是愚钝,在成为社会之子以前,他都是人类的后代。”读这样的话语,你是否能联想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之语。每每读到这样的教育表达,我都肃然起敬。教育,不该过于功利,而应该有终极目的追求,为人的社会,为社会中的人作幸福美好的引领。这样的教育担当,是何等的神圣与伟大啊!
  教育范例二:美国大学学者指导小学生社交的10个要求
  在美国,一些小学的入学教育,是从学会与他人交往开始的。这是我收集到的美国大学学者指导一所学校小学生社交的10个要求,这要求需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体验得以落实。指导学生掌握社交技巧的10个要求是“倾听他人讲话、按部就班、遵守规则、不被干扰分心、向他人求助、按先后顺序说话、与他人好好相处、遇事保持冷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别人做点好事”。从这小小的教育要求,细致的教育指导,可看出美国教育的务实与精细。教育以小见大,以交往生活适应社会生活,这一步虽小,但将来的效果则不会小的。
  人的生存权利、生活能力,人生幸福,是教育的主题词,当赋予这三个主题词以价值的时候,教育才真正有了意义。当个人享有生命存在的权利,当个人享有获得维持生命存在和提高生命质量所需资料的权利的时候,当个人能以幸福的感受度过一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满意地说,这样的社会是我们的理想社会,为这样的社会做出贡献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