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校管理与评价

2011-12-29陈翠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列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现代学校正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那么,现代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内涵与外延、理念与制度?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护航者”,教育督导该如何对现代学校实施评价并指导其发展?2011年6月18日-19日,在由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北京2011年教育督导评价国际研讨会”上,八国教育督导主管、行政官员、高校学者、中小学校长,聚焦“现代学校管理与评价”主题,探索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现代学校的必备要素
  
  “近年来,建设学校制度成为国内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关于如何界定‘现代学校’、‘现代学校制度’还没有统一标准。”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表示,本次研讨会立足于现代学校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评价制度等独特视角,目的在于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引向深入。
  根据《规划纲要》,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要素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此基础上,线联平提出现代学校还应秉持一些基本价值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
  围绕这些基本要素,北京近年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学校管理体制方面,明确校长的法律地位和责任,改变校长的管理模式;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在课程与教材改革中给学校更多的自主空间。在监督保障体制方面,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评价在督促学校依法办学、保障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现代学校建设可以借鉴学校效能、教师效能、学校改进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四种理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育效能教授大卫·雷诺兹带来的学校效能理论“九要素模式”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高度重视教和学的过程、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教育过程、积极的学校文化、赋予每位学生积极的期望、强调学生的责任与权利、严密监控各阶段的教育过程、进行校内培训,关注教师发展、家长有效参与。
  对学校“放权”是许多国家现代学校建设中一个“要素”。新加坡教育部赋予学校领导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其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能够形成学校的多样化目标,旨在改进每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日本学校评价体系以每所学校的“自我评价”为基准,学校自评的内容及方式由各校自行认定或由当地教育委员会制定。
  “人”的主体作用也成为与会嘉宾推崇的现代学校的标志。意大利教育部伦巴第大区教育厅厅长朱塞佩·科罗斯奥认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由客体的知识转向主体的人,要以促进个体的独特性为目标构建未来的学校。”“将学生培养成充满个性的完整的人,强调学生是所有教育过程的中心”也是新加坡教育改革的宗旨。新加坡教育部要求学校能够以“全人教育”为办学理念,赋予学生适应21世纪竞争的多种能力。
  
  三所名校的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核心。”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认为,无论是办一所学校,还是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价,或者进行教育改革,首先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那么,现代学校应具有怎样的教育价值?在研讨会上,三所国际知名学校的校长分享了他们的思考与实践。
  在104年的办学历程中,北京四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和治校精神——学校应当是一座培育人的精神的殿堂。2007年建校100周年时,学校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新的思考并制定了新的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和科学的理性,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
  围绕这样的目标,北京四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组建人文实验班,探索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组织主题人文游学活动;丰富“北京四中大讲堂”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国学经典诵读”、“师生共读活动”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学生模拟联合国,组织学生出国游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中国社会正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如何激发每一个公民的潜能,培养公民素养与民主精神,以及健全人格、创造精神与理性精神等,成为今天中国教育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刘长铭表示,今天的北京四中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与心灵的培育,并着力加强四个领域的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每个领域都设定了技能认知、情感态度、精神信仰和终极价值等层面的教育目标。
  美国弗吉尼亚州伍德斯托克小学所在的学区是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学区之一,该学区的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学习中心。据伍德斯托克小学副校长米歇尔·B.·瓦格纳介绍,学区以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变革领导项目组”成员托尼博士提出的“七项生存技能”(问题解决与批判思维能力、通过网络合作与通过影响力领导、灵活性与应变力、首创精神与创业能力、有效的书面与口头沟通能力、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好奇心与想象力)为变革的理论基础,明晰学生的成功素质并形成学校的战略决策。
  芬兰的基础教育领跑全球。在研讨会上,芬兰第二大高级中学——瓦斯季维奥利高级中学的校长艾拉·凯斯博分享了成功提升学生成绩的学校所具有11个特征:专业化的领导;学校目标与愿望的分享和认同;适合学习的学校环境;明确的学习与教育过程;对高标准的期望;积极的反馈与激励;定期核查学生评估的结果与成效;学生权利与责任相互平衡;高效的教学安排;将学校形成学习型组织;学校与学生家长充分合作。该校尤其重视“积极的反馈与激励”,发挥教育中各个主体间的关系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教育督导的护航作用
  
  在现代学校建设过程中,教育督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督导机构制定了具有指导性的学校评价标准,并通过自评与外评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学校自主发展、科学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连续十多年坚持开展执法检查,同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学校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促进区县政府、教委和学校依法治教,依法办学。自1997年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对区县政府、教委、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位一体”的督导评价工作体制和机制,探索学校在坚持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自主制定发展目标与思路、发展项目与措施、发展绩效与特色等评价指标,运用发展性教育评价思想和合作性教育评价模式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价。北京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数据分析系统和信息平台,对区域和每一所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精细化评价。
  2007年修正的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评价是所有学校的职责。评价以每所学校的自我评价为基准,自我评价的内容及方式由各校自行认定或由当地教育委员会制定,旨在改进当地每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新加坡的学校评价体系同样以学校自评为中心。新加坡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了学校进行自我评价的模式——“卓越学校模式”(SEM),并制定了条件与结果两大类九项指标,其中条件类包含领导力、员工管理、战略规划、资源管理和学生中心教育五个指标。“SEM犹如一面镜子,学校可以对‘镜’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新加坡教育部高级质量评估员陈巧贞表示,目前第二轮外部审核已接近尾声,多数学校得分都有提高。
  荷兰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分数位列前10名,它有强大的教育督导机构——210岁的荷兰教育督导局,其主要职责就是评价学校的质量。据荷兰教育督导局中等、职业和高等教育总督导瑞克·斯特尔介绍,他们奉行风险评价制度,只对高风险的学校(高风险学校认定标准基于学生成绩、相关征兆以及学校年度报告)进行严格的评价与督导。评价结果在网上公布,指出学校的名称,给学校以改进质量的压力,此举有效地减少了薄弱学校及质量下降学校的数量。
  “在研讨中,我们对现代学校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趋势达成了一些共识,对如何运用督导结果,评价不同学校等问题坦诚交换了意见,大家开阔思路,触发灵感,有助于今后的改革创新。”据线联平介绍,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正在研制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监测评价方案及其测量工具,为开展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价奠定基础。
  □栏目编辑 王雪莉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