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增效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011-12-29刘飞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国家和北京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如何减负?是否就是仅仅减轻学生的课业数量?是不是就等于不要布置课外作业?不!“减负”绝不是简单的“减”,在“减”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增”,即“增效”。“减负增效”必须相伴而生。
  
  清晰理念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切实“减负增效”,首先要清晰理念。
  第一,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同一年龄的孩子,各有各的发展特点。这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决定的。孔子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示我们: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无法取代的,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我们要尊重和接受孩子的特点,认识、了解他们的“不一样”,从而认识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孩子的有效教育策略,进而“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真正提供“最好的”、“最适合的”教育,让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多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第二,成绩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
  怎样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全A成绩、到卡内基去表演就是成功吗?“虎妈”的育儿经历,带给很多人思考。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就曾向“虎妈”崇尚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学业成功,是孩子通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途径吗?这位哈佛前校长又问:谁是过去25年来,最受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了看法的两个哈佛学生?“是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他们都没有毕业”。究竟什么才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OYjiNT7gGUQQLQy4tyxA8RIViInO1Tx0x6xhF7KCCig=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但至少有一点我们要达成共识:成绩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优秀的、快乐的孩子。
  第三,不能用成人眼中的明天设计孩子的今天。
  童年不能重复,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眼中的明天设计孩子的今天,谨记要“把孩子培养成孩子”。
  现在小学教育还有这样的教育方式:
  “接受式教育”——培养听话的、基础扎实的学生;
  “苦读教育、英才教育”——眼中只有分数,不顾教育规律、学生负担,一味激励孩子吃苦耐劳、立志成才;
  “绅士淑女教育”——以把孩子培养成小淑女、小绅士为目标;
  ……
  以上方式合适与否暂且不论,但至少不是小学教育的全部,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更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能只注重我们眼中的孩子的未来,而忽视了孩子的现在。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孩子,爱护孩子,使他们拥有快乐童年。
  第四,创新实践要伴随孩子每一天。
  传统教学中强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即“双基”的落实。而新课程体系下,不仅要强调“双基”的落实,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思想的形成,基本生活经验、活动经验的应用和积累,即“四基”的整体构建,特别关注开放的、创新性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善于解放学生的眼、耳、脑、口、手,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看、听、想、说、做,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激发探索发现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伴随孩子每一天。
  
  做好学情分析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将关注的视线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学情”分析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新主题。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国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贝尔的一席话,清楚而鲜明地告诫我们: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与他个体的“已知”紧密相连的,只有找准学生的“需要”,他们才会爱学、会学。而这“需要”,即为学情。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
  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判断同样是做好学情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会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而表现出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层次需求,根据学习对于能力的要求,学习能力可以分为五种基本能力:专注(注意)能力、视听知觉能力、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推理(思维)能力、自我监控(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能力测评,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教师多角度、深层次、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并且根据学生能力结构差异,调整教学方式,采取适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教师在授课前及时地摸查学情基础,做到依学情明目标,以学情定重点,以学情现难点。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长期坚持学情调研,教师真正了解了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真正把握住了学生的能力优势,进而准确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思维明显地动起来,不再是直直地坐着等着老师来问,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大脑、双手、嘴巴、眼睛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处于活动状态,此时,学生就是课堂上真正的活动者,他们思维的深度、广度与精细度都分别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途径
  
  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两个观点:其一,教师事关重大;其二,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在清晰理念指导下、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好的课程方案,这还只是一个平面蓝图,这个蓝图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变成鲜活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程。要推进课改,减负增效,必须关注课堂。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要减负增效,必须在目标制定精准、训练内容精简、情境创设精妙、教学语言精致、问题阐述精当、评价提升精辟、媒体使用精到等方面下足功夫。
  当然,常态教学中不一定课课都能做到如此之“精”,但一定要让常态教学上出精品味儿,这样的课,效率才是高的;这样的课,学生的学业负担才能适当。
  “减负增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而一定要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的课改才能成功,素质教育才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