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习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2011-12-29刘可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并不是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有兴趣,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并不是每节课对学生都有吸引力。所以,作为校长就要在学校创设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让老师爱学生、会教学;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把学习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
  
  让学习能力强起来
  
  什么是学习?对儿童来说,学习意味着生活,所以,学习的过程要有趣、要好玩;学习意味成长,所以,学习的方法要有尝试、有探索,要富含挑战性;学习意味着发展,所以,学习的内容要广泛,要丰富。
  然而,我们却把学生学习的概念窄化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被我们简单地当成上课、听讲、练习、作业,加上我们又特别信奉“熟能生巧”,因此,大量机械的练习伴随学生的童年生活。
  所以,学校改革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增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上,而不是用简单的“线性思维”和“加减法”的思路去应对一个“减负增效”的时代命题。
  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变得更有意义,变得更富含挑战。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如何给予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认知方式、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更有效的帮助?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许多困惑:
  由于强调倾听与交流,缺乏过去的整齐回答的气氛,老师感到上课没有激情了;
  由于教学中互动性增强,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老师感到从没有过的对课堂的失控感;
  由于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上课时经常会遇到学生就某一问题争论不休,既定的教学内容常常讲不完,老师在“收”与“放”之间犹豫不定;
  由于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面对“活”与“乱”,老师们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
  由于很多时候课桌摆成了小组形式,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增多,老师感到的是干扰,以及权威的失落;
  ……
  这些问题困扰着老师,是因为我们太习惯“齐步走”和“整齐划一”了,太习惯系统讲解、学生练习、纸笔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了。单一的学习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的发展需要,只追求表面规矩的课堂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变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当然,任何一种策略都不具有普适性,应引导更多的老师认识自己所处的情景和遇到的问题,开发应对问题的策略,并不断优化策略,改进教育行为,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当我们的课堂开始由单一转向多维,从僵硬转向灵动,转向对话、质疑、合作、探究等多样综合的学习,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教学就活起来了。
  
  让校园生活动起来
  
  当课堂上的学习变得更丰富、更有效时,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显得不那么紧张,不那么焦虑,孩子们也开始拥有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
  我们设计了三条鲜明的主线:
  具有支持性功能的班级文化建设——一个长期共同滋养的家园,友好、关爱与支持,唤起每个学生的成长愿望。
  以学会服务为特色的少先队活动——这是一个需要共同经营的舞台,每年一届的大队委改选活动,吸引了每一个学生的眼球。他们各自尽展才华,在承诺服务中,延展课堂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个性色彩浓郁的社团活动——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自组织”,它让零散的课间生活,成为每个孩子发展爱好、学习交往的空间。它逐渐将学生移至学校的核心地位,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一个包容的、接纳的、支持性的氛围,富含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让每个人得以放心的成长。在这样氛围中的学生,不会拒绝学习,不会逃避责任,不会厌烦学校。他们在多彩的学校生活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会伴随终身,受益久远。
  当一个人拥有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责任感时,学习就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