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

2011-12-29朱建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8期

  减负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我们减掉的应该是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多余的东西;我们坚持的,应该是符合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东西。我相信这样做,教育质量必然会提升。基于这样的考虑,近年来,北京35中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奠基。
  
  “教师第一”
  
  这是35中的教师观,是办好学校的原动力,也是学校减负增效的“底子”。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的“四个着力”中的一个。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是学校减负的“底子”。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学科,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往往能够带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所以,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有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成败。假如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失败的,学生怎么可能成功?只有教师成功了,才有可能换来学生的成功;只有学生成功了,才能证明学校是成功的。在这样一个链条上,教师是最主要的。
  教师第一,是35中确立的教师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教师的身体放在第一位,家庭孩子放在第二位,学校工作放在第三位,并通过评选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站和特级教师工作室,加强教科研工作等一系列举措,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
  
  “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这是35中的教育观,也是35中办学的最高追求。
  分数固然重要,但是有没有比分数更重要的?成功是有条件的,不一定人人成功,但是人人都要成长。学生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而能否适应社会,适应程度如何,往往不是看他们学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要看具备了哪些素质,拥有怎样的能力。所以,我常跟老师们说: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一生发展,而不是短期成绩。在这个原则下为学生打下的基础,才是真正的基础。“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五有”人才和“四证”教育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提出的培养目标。
  所谓“五有”人才,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所谓“四证教育”,则是指35中的高中毕业生都应具备“四个证书”:高中毕业证书、做社会志愿者的经历证书、诚信证书、才艺证书。
  对应着“五有”人才中的五个“有”和“四证教育”中的四个“证”,我们逐一推出了相应的举措,让培养目标真正落在实处。“五有”人才和“四证”教育这一培养目标锁定的,不是学生几年以后的升学,不是怎么把一份试卷答好,而是基于学生长远发展,给学生提供的成长、成人和人生不可缺少的营养和元素。35中的许多教育活动就是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这些活动无关高考,无关成绩,却极大地丰富着孩子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这是35中的教学观,也是35中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优质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平台。对学生来说,课堂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培养创造力、进取心、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减负”的一个代名词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研究“减负”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教学,寻找教学真理。
  鉴于此,我在35中提出了“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课堂教学目标。专家们认为,逻辑思维包括四种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类比较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抽象概括能力。35中成立了初、高中学科逻辑思维训练研究课题组,我们组织老师们分年级、分学科制定逻辑思维训练系统,按照学科、模块、章节,把教材当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编写与之相配套的“学习导学案”。同时,35中坚决反对题海战术,提出“让老师下海,让学生上岸”,实现课堂教学的精讲精练。从以上几个环节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
  
  这是35中的学生观,也是35中“减负增效”的意义所在。
  数学家丘成桐在《忧思中国教育》中提到:在美国,培养年轻人不计成本,从中学开始就引导学生追求科学、追求资讯,学校教育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不断有新的天才出现。中国则不同,中国用种种考试凝固学生。目前,新的高考改革方向已经提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有不少省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开端。但不可否认,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还没有在高校录取中扮演实质性的重要角色。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的确缺少个性鲜明、创造力旺盛的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2010年,我校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签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案”框架协议,启动了“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项目。此外,我校申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验——六年一贯制课程改革项目班(以下简称“项目班”),试点周期为2008年9月~2014年7月。我们试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改革举措为:
  (1)课程设置由“单一”到“多元”。我校与中科院京区科协合作办学,为“项目班”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实施在导师指导下的菜单式选修及学分制管理。在对原有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基础性必修课程、综合选修课程、中科院专家科技系列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等五个板块含172门课程的课程体系。从创新教学出发,做到知识向课堂外延伸、向学科前沿延伸、向学生的个性延伸。
  (2)教学方式由“单一”到“多元”。我校以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的子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方式实验研究”为依托,以“学习导学”教学法与信息技术整合为突破口,着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我们教与学的载体,建立新型、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同时,让学生有时间走出校门,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充分借助与中科院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增加学生进入中科院实验室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
  (3)文化素养由“单一”到“多元”。取消“项目班”初三第二学期的中考复习,利用该时间段组织“项目班”全体学生作为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赴美文化交流小使者,到美国生活、学习半年。让学生了解、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形成多元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引进英国剑桥大学“SDP”课程,并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进行英语素质教育改革。
  (4)广泛开展活动课和各项社团活动。充分利用35中特有的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教育,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5)建立健全“项目班”学生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全方位评价,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力争使“项目班”学生在高中毕业时,人人都要拿到“高中毕业证”、“做志愿者的经历证”、“个人才艺证”、“个人诚信证”和中科院与35中共同颁发的“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结业证”等5个证书。
  (6)加入世界名中学联盟,以此加强与世界名中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东西方素质教育的经验和理论成果。
  (7)家校结合,帮助家长认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兴趣点,进行家校结合的“扬长”教育,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家校教育的融合,减轻学生课外学习的负担。
  此外,35中还成为了教育部“十二五”重大攻关课题——高中办学多样化实验研究的实验学校。我们期望通过实验,在进一步梳理我们的育人和教学传统、提炼我们的实践和做法的同时,创新有校本特点或特色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而这也是我校“减负增效”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