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志押运生辰纲到校长治校
2011-12-29陈慧岩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3期
生辰纲失陷,无论是在原著《水浒传》中,还是在影视剧里,杨志均给人一种无辜的感觉。其实不然,失陷生辰纲表面上看是因为军士的无知,实则恰恰是由于“无辜”的杨志缺乏必要的领导才能造成的。
第一,在完成任务的路上,杨忐一意孤行,全不把手下当人看待。烈日当空,路途遥遥,他一味“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鞭打”,搞得怨声载道。不体恤下属是他犯的第一个错误。第二,没有团体协作意识。出了人烟稠密之处后,两个虞侯对行程安排不甚理解,便问他:“前日只趁早凉,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杨志对这两位中层领导不是阐明自己的想法,而是开口便骂,“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云云。如此讲话,怎能激发起众人的责任心?第三,不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梁中书抬举他从配军做到提辖,众人心中本就不服,再这样态度蛮横,不体恤人,不团结同事,因此到了黄泥岗,众人的表现便不难理解了,“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外加两个虞侯一个老都管掣肘。结果杨志空有一身本领、一个好的行路计划还是眼睁睁地钻入了吴用的圈套。
如果将杨志押运生辰纲看作校长带领团队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那么至少可以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是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些校长,他们布置工作、实施管理时,方法简单粗暴,很少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从教师的角度看人看事。正如押运生辰纲需要军士肩挑一样,办学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当教师对办学目标产生不同意见或感到负担过重时,难免会产生抱怨心里,若校长也像杨志那样不仅不恤其苦,反而高举藤条在旁边非打即骂,事与愿违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押运工作杨志虽是头领,但实际工作还得靠军士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情感人也是一种管理,以德服人更是一种品格。校长只有尊重手中的权力,用好手中的权力,才能成为众望所归,在全体教师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二是实施管理要发扬民主。要实现全体教师对办学目标的认同,并积极转化为工作动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广泛发扬民主,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到办学目标的制定中来。如杨志的押运方案虽然得到了上级部门(梁中书)的认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重重阻力。当中层领导(虞侯)对行程有疑问时,杨志不是耐心解释或与根据路上的实际情况与其探讨是否有更好的行路方案,而是大搞一言堂,说什么“这干系须是俺的”,将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众人当然也就事不关已,乐得我行我素了。所以,校长面对职责应当虚怀若谷,在学校的重大决策上要乐于和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既要坚持工作原则和程序,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要想信和依靠广大教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把教师们团结起来,兼收并蓄,增强广大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要敢于放权,做到责任与权力相统一,打造出一支务实干事的领导班子队伍。
三是威信只能在工作中建立。校长自身所具备的品德和魅力,与依靠权力树立的威信相比,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信服力。比如杨志,虽然凭出色的武艺被梁中书破格提升为提辖,且授予其提调众人的权力,但由于他不注意在团队中维护自己的形象,不注重开展工作的方法,滥用职权,引起了共愤。因此,在督管眼里他不过是个“遭死的军人”,众军汉也是破罐子破摔,“这个起来,那个躺倒”,不再拿他这个提辖当“领导”,而直接导致了押运计划的失败。在实际工作中,校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多些和风细雨,少些居高临下,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这样即使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与教师看法不一,认识各异。大家也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以团结的姿态把工作做好。要想成为一个让教师拥护、学生爱戴的校长,就应让通人情、重感情、有爱心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当然,杨志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接受押运任务上路前,他预想到了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因此两次驳了梁中书的话,取得了提调众人的权力;在粱山泊的表现也不错,攻城掠地,屡建军功,被封为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每每在他独当一面时却屡屡失败,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