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示范性高中评估”带来的思考
2011-12-29陈延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3期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地级市的重点中学,学校于2003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由于发展需要,我校在2007年决定申报国家级示范高中,并于年底迎来了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虽然我校的教学水平被评为优秀,但评估引发的思考远未结束。
课堂评价的标准掌握在谁手中
本次专家组成员在我校共听了四十多节课,但专家对课堂的评价意见却大相径庭。八位专家中,两位资深的省督学认为课堂教学要突出“实”,目标要清晰,过程要扎实,而我校的个别推荐课例出于迎合专家的需要,出现了“看上去好美,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场面;专家组中还有省市县(区)的教研员,他们普遍认为课堂要“活”,要让学生动起来,从他们视角看,我们很多课堂又显得较为沉闷,师生、生生互动明显不够;专家组中还有来自省内中学的普通老师,可能是“习相近”的原因,他们倒是十分理解教师,认为课堂只要讲清楚就行了,并不要刻意去追求和迎合什么。
仅从表面看,似乎专家组的意见并不统一,也不协调,反而让我们觉得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有太多的主观因素,这让部分教师很不理解,还有部分教师感到很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课,竟然得到这样的评价,是自己的课出了问题,还是标准出了问题?普通教师是否只能属于“弱势群体”?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究竟有什么样的作为?课程标准是否只掌握在专家手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专家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整合,我们不难发现,在追求扎实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应成为新课程最现实的价值追求。相比之下,教师的想法恰好暴露出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有一定的片面性,反映了我们平时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与新课程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使教师在专家面前缺少自信,放不开手脚,以至出现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窘境。通过评估,我们看到新课程的课堂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他应该是在教师与专家的对话互动中产生。专家需要了解一线教学实际,教师(尤其是山区学校的教师)更需要来自专家的指引,两者碰撞产生的火花才能真正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才会使普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自己的话语权。
评估所引发的思考
1.改变了人们对评估的认识
评估之前,很多教师对评估的认识无非是找找材料、补补教案、虚构课程等形式主义,虽然学校做了广泛的宣传与发动,但依然有个别教师存在抵触情绪。但从评估过程和最终结果看,大家改变了对以往评估的肤浅认识,尤其是在与专家交流及专家评课过程中,深深感到我们的课堂与新课程的差距所在,开始对新课程中一些新的观念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听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后,大家普遍认为评估是促使学校持续发展的最坚强有效的外部手段之一,它对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师的观念转化和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也改变了人们印象中的评估仅仅是“走走形式”的错误观念。
2.评估对促进学校发展的意义
从我校评估过程看出,本次评估对学校管理层及广大教师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作用,对学校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观念转化和制度建设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我校的总结大会上,教师、科组长、校领导都对本次活动做了深入的总结,大家一致认为,评估在以下方面有效促进了学校发展。
(1)增强了实践新课程的信心。
通过评估,我们看到了新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其鲜活的理念完全可以渗透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样大家看到了新课程的希望。在此背景下,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力度,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从思想观念转化入手,计划用1—2年的时间初步实现思想观念转化的目标;要求全体教师从现在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基本的师生、生生互动开始,让课堂逐步“动”起来,给学生更多的表现和参与机会;课堂要热闹但不要浮躁,要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做到“目标实、课堂活”;备课时要在学生如何学方面下工夫,逐步走出“满堂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各科组、备课组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新课程改革上来,通过研究课、示范课以及教学比赛等方式探索出行之有效、有自己科组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还认为,真实的课堂应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学习方式。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体现“目标要扎实,过程要清晰,思维要活跃”教学观念,不应该去刻意迎合专家个人的口味,而迷失了自己;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并不矛盾,课程改革必然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这样的总结与反思,打消了教师心中的顾虑,提高教师了对新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调整教学方式起到了真正的促进作用。
(2)明确了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层次高、内涵广”而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多次获省市级奖励,但也存在着教学与教研脱节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为解决课堂实际问题而研究的思想,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指导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炼为课题,真正做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求教师制定以解决课堂实际问题为主的“微型课题”研究计划,坚持“小题大做”的思路,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改善教学。同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经费支持,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管理条例,让课题组、科组与集体备课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工作学习的一部分。
(3)完善了课程规划和设置。
作为百年老校,我校在主要课程的设置上是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但在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学科的课程殴置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评估,这些学科的课程建设得到了加强。
首先是提高认识,完善了科组管理职能,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教学处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该学科的领导,真正把这两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等同起来;开足课时,丰富选修模块,配备专职教师,使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其次是集中培训教师,学校将请相关专家来校对该科教师集中培训。或派教师外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课程意义;力争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骨干教师。最后是完善设施设备,成立专用实验室和活动制作室,以满足学生需要。
(4)提升了校本课程的品位和内涵。
校本课程是我校课程建设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学校将结合省立课题《校本课程建设与校本教研》,全方面地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在现在的基础上,争取在品牌科组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拓展教材以外的知识点,丰富课程内涵,使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服务于高考,服务于学生。
由对评估的不理解到认识到评估的积极意义再到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让教师看到了评估对促进学校发展的价值,看到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潜力,坚信了我们走内涵发展的信心,更让我们对未来的示范性高中评比充满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