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2011-12-29吴水洋吴春丽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3期
校园中,总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出题解题是“高手”,写论文是“快枪手”,做课题是“行家里手”,但如果让他们去当班主任、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儿却要么避之惟恐不及、“连连摆手”,要么总是“笨手笨脚”甚至“无处下手”。
本来,“学做人(品行)”与“学做事(知识)”是学生在校的双重任务,相应地,育人与教书、德育与智育、“传道”与“授业、解惑”就是教师岗位的双料素质、双重职责,两者应可得兼,缺一则不成其为师。可以说,为人师者,才学疏漏是误人子弟,德行粗劣更是误人子弟,有德而不育(彰、张、为)同样也是误人子弟。“教书”“育人”应该是如影随形、须臾不可分离的。然而却总有学校和教师棒打鸳鸯,把两者活生生地隔离开来,“各搞各的”“老死不相往来”,乃至对立起来,“水火不容”“有你无我”。
这样的教书先生。我们不妨给他个封号吧——“跛脚先生”,特点是素质发展片面畸形,课堂教学、教育科研马马虎虎以上,个别甚至教学、课题荣誉证书不少,所谓的论文著作一大摞,但“育人素质”(德育素质)却连“马虎”水平都够不上,是其弱项、“心病”“死穴”,活脱脱一个走起路来左脚(教学与科研素质)高、右脚(师德形象与德育能力)低的形象。
“跛脚先生”“跛脚现象”于教育事业殆害无穷:一是加剧教学与育人“两张皮”现象,不利于教师本身的全面高素质专业化成长;二是有违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理念,不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是学生在此等先生“教化”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相对滞后,智力发展遭遇“瓶颈”,学习后劲不足。最终反过来制约着学校及教师本人所孜孜以求的教学质量;四是个别“跛脚先生”身上的教科研“光环”对其他教师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欺骗性,一些学校还把他们隆重推介为“品牌教师”、树立成全体教师的“标杆”。“跛脚先生”们名利双收,于是,教师队伍中闭门造“文”的多起来了,潜心育人的更少了,浮躁的教育心态、急功近利的教育观盛行一时。
造成“跛脚先生”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两种:第一种可概括为“重教书、轻育人”“只教书,不育人”,教学、教科研与育人“两张皮”。如,有的教师宁愿多上课也要想尽办法逃避当班主任。症结出在教育理念与工作态度偏差;第二种可概括为“乐教书、惧育人”“长于教书、拙于育人”。其症结就出在育人素质能力低下。
根治“跛脚先生”病根唯有对症下药,这剂“药方”就是:强化育人意识、提高育人素质。换句话说,就是要建设全面高素质德育队伍。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面向全体教职工进行育人素质建设,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认识,推进全员育人机制的建立。不重视这点,就极易造成教师角色的窄化、异化和冲突,导致育人主体孤立化倾向(即把德育重担都推到班主任等部分教师身上),进而助长教师发展片面化,偏离全面高素质德育队伍建设的基点;二是专职德育队伍建设,重点是班主任队伍。正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指出的:“在普遍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努力承担育人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充分发挥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不强调这点,就是无视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实情和优势,抓不住全面高素质德育队伍建设的重点。
看来,学校是需要立即与“跛脚先生”永别的,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礼貌地送走“跛脚先生”呢?
正本清源,更新观念,牢牢树立“德育也是业务”意识。
“我们这个老师业务能力很强!”“这位同志业务不怎么样。”“这个人的业务水平如何啊?”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或问话。并且这样的话通常出自于教育系统的长者、尊者、领导者。换个位置,如果上面三句褒扬(肯定性评价)或批评(否定性评价)以及有意识的发问出自君之尊口,或者当下是你听到这话,你的初衷为何?作何感想?如何回答?
1.直截了当:你如何理解教师的“业务”两个字?
老实说,目前社会上对教师“业务”的理解在实践中是有些偏颇的(尽管理论上并不偏颇),很多人仅仅把教师的“业务”看成是“教学业务”“课堂业务”或者甚至是“教科研业务”,而容易忽略“育人”(德育)这块教师理所应当的“业务”(“主业”)。极端的情况是:一个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天天与学生“混”在一起的老师,甚至有可能被视为“不务正业”。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德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历史脉迹,有德育工作不够专业化、较难专业化的实际,有德育易“虚”难“实”难衡量等操作层面的问题,有德育工作细碎、繁琐往往“劳苦无功”的问题,有德育“百年树人”而非“立竿见影”,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周期长的问题,有德育工作不够“实惠”的因素,有在社会大气候面前学校德育孤军奋战、独木难支的困境等,等等。
“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等标语口号见诸于党的政策文件,甚至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首次把德育作为一项法律条款,更别说遍布于各种教科书、教育理论著作中的文章。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一到现实中就行不通了呢?
有部电视剧叫《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我这里也要说:“别拿德育不当业务,”讲大点,有个“教师业务观”的问题,即,我们如何形成并实施:基于对教师的深入了解的、挤干泡沫、去伪存真的真实业务观,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相匹配的全面业务观,以及动态发展的业务观、特色业务观,等等。
为此,重要的一点是:树立“德育也是业务、更是业务”的认识,让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在学校生根开花,建立、健全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动态发展的教师业务考核评价体系,为老师们搭建更大的舞台、打开更多的门窗,开辟更广的专业化发展通道,避免任何以偏概全、本末倒置、急功近利的做法。
2.宁静致远,慢工细活。苦苦练就“德育基本功”
三笔字、普通话、演讲、备课说课公开课、课件制作等“教学基本功”得到各地各校的高度重视,热热闹闹的“比武”活动层出不穷、奖项荣誉名目繁多。然而,“德育基本功”却鲜有人提及,从学校到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一直未予足够的重视。
什么是“德育基本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教师应该掌握的做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看家本领”——学科教学的情感渗透、一堂班队课、一期黑板报、一周国旗下讲话、一篇主题活动实施方案、一篇学生转化个案、一则安全预案、一场个别谈心、一次家访、一个致家长的电话、一项德育活动的创意、甚至教室的布置、宿舍内务指导、运动会入场式的一句响亮口号设计,都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德育功底”。
教师的专业化应该是两条腿走路。左脚是学科教学专业化,右脚是德育专业化(包括但不限于班主任专业化)。当然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学科中也有德育,学科教学是德育主渠道,但德育还有大得多的领域:班主任、辅导员乃至宿舍管理员。要推进德育专业化,就应该苦练“德育基本功”。
学校和教育业务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教师“德育基本功”比赛来创设氛围、引领观念,进而有效改变“教学基本功”是“硬功夫”、“德育基本功”是“软功夫”的状况,让教师把“软功夫”也练成“硬功夫”,提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全面能力素质,让德育工作者也有更多机会得到掌声和实惠。
校长应该在学校倡导以下一种共识:教师当然应该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但他们首先应该深入教室、寝室、学生食堂和运动场所,真正“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教书,扎下身子立论”。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聋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