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的触感

2011-12-29杜十三

台港文学选刊 2011年5期

  与朱为白在阳明山的华兴中学共事,已经是近三十年前的往事了,印象中,那个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是黑白分明的木刻版画,古朴纯真,兼具深沉与力道。之后在台北他与李锡奇合作的“三原色画廊”里,看到了他另一系列以撕贴与笔墨并置的作品,感觉他的生命情怀已经朝着“无为而有为”的方向迈进,直到最近在北美馆的“朱为白八十回顾展”,才更惊觉于他创作内涵的跃升,已然是“以白为朱”,“以白为黑”,“以黑为白”,经由灵魂的触觉从“空”中演化而出的万象万物与千年万年了。
  “剪刀”的基因,从朱为白以剪布制衫为业的祖先三代以前,就已经伏潜在他的创作元素之中,这基因或许是经由东方老庄的“空”,西方封达那(Foundana)的“切”,以及苏拉吉(Sulagi)的“触”等等东雨西风的联合诱发,终于构成了朱为白晚近以“朱、黑、白”为相,以麻、棉、纸为质,以剪、刀的“破”为节奏、韵律与速度的,可用独到面貌彰显他“灵魂触感”的崭新创作方法。
  朱为白的“灵魂触感”,虽然和其他无数的视觉艺术一样起于视觉,过程却是从年轻到老年的“悟、净、化”(朱为白三个时期的作品名),不断擦拭自己灵魂的“触感再现”,让人“看”到的则是内在幽微之处的转折、层叠、升华、顿悟、上升,以及张开灵魂才触摸得到、感觉得到与发现得到的“禅的肌理”。
  是这些看似无为却大有作为的肌理,“化”成了朱为白“是朱又是白”、“是白也是朱”的“大破”艺术。凡事无破不足以见真相,朱为白的“破”类似禅静的“顿悟”,是非逻辑的,是直指人心的,是和朱为白在年少时与大地、炮火、生离死别摩擦过的经验,以及和他步入中老年之后与妻儿朋友以及敌人拥抱过的历练有关的。因此面对朱为白的艺术,平面或是三维已经不是重要的观点,重要的是,那些看似和剪、刀一样锐利,却和心脏跳动一样真诚的“肌理”与触觉,是否能够让你用灵魂触摸到朱为白生命中那些深刻的“摩擦与拥抱”。
  伟大的艺术家大都拥有独特的“生命结构”,先有丰实的“生命结构”,加上好的美学理念与技巧,方有丰实的艺术表现。面对朱为白的艺术,笔者相信,空有美学理念与高超技法,若无丰实的“生命结构”做为土壤,所生长的艺术终究是贫乏的,无法动人的。巴尔扎克说过:“艺术除了感动人之外,什么都不是。”台湾的确需要更多感动人的艺术,像朱为白一样。
  
   (选自台湾《创世纪》诗杂志总第1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