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朱为白

2011-12-29辛郁

台港文学选刊 2011年5期

  朱为白的灵魂触感
  朱为白,原名武顺,1929年出生于南京。1944年就读于重辉商专,1947年入陆军通信兵学校,毕业后赴青岛任职,1949年移居台湾。1952年入廖继春"云和画室"学习素描、水彩、油画。1954年结识霍刚、肖勤及"东方画会"诸子。1958年参加第二届"东方画展",为最早入会会员。1965年参加"现代版画会"。1978~1982年与李锡奇创立"版画家画廊"。1979年获台湾"中国画协会""版画金爵奖"。1987~1991年与李锡奇、徐术修合组"三原色"艺术中心。1994年退休,同年设立工作室,专心艺术创作。1970~2005年曾分别于美国、英国、菲律宾、韩国及中国台北举办个展十余次,参加海内外版画联展五十余次。
  
  朱为白在台湾前行代现代画家中,一贯保持冷静的创作态度与严肃的创作风格,遂使作品的原发与独创性益见明确,因而赢得多位前行代现代诗人的尊敬。
  坚持自我,他常以冷凝面对喧嚣,在作品中呈现丰沛的生命美感—— 一种超然、灵动的源自生命本源与生命情调的品质与趣味。人说朱为白的作品耐看,原因在此。
  早期,朱为白以承续中国木刻艺术的拙朴、真切特质自许,并以其刀法的精微细致见胜,作品《竹镇》系列的田园气氛与厚实的人间性,在在显现创作者功力的老到精深,与创作心境的纯净。这在当时“现代”风潮云涌、“抽象”趋势冒尖的绘画创作大环境中,似乎有些“落伍”, 但画家并无落寞之感,他是一只强健的孤雁,临空迎风展翼,自有所本而不作趋附,只走自己设定的路。
  与朱为白相见相识,是在五十年前的“南京东路防空洞”时期,由于他与“东方画会”多位君子都是空军同袍,我则为其时守卫台北的陆军小兵之一。军人嘛,又加上对现代诗、现代绘画的一点点偏爱,就很容易产生共同话题。为白兄含蓄寡言,但笑口常开,右手做着习惯性手势,让人有亲切感。
  也许较为投缘,我们初见后就彼此尊重,谈诗说画互补所缺。基此,我对为白兄长期以来创作的走向,一直加以关注,也对他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原发与独创,抱持衷心的祝福与敬意。
  什么是朱为白创作的原发性与独创性?识者的高见大多指向他作品中的率真与纯粹,以及对“黑”“白”两色乃至“朱红”的独树一帜的体会与表现:这在朱为白创作生命中几乎与生俱来。对此,我有同感。但是我总觉得朱为白创作的原发与独创性,跟封塔那(Foundana)等等西方画家的表现无关,我们无需拿西方画家的抽象空间塑造来套朱为白的作品。
  拙见以为,朱为白走向抽象,走向自我灵视塑造的空间性表现,这是他经由多年对事物的体察,经由观照而体悟事物真貌——所谓“象”者。进而探知东方,特别是中国在艺术上对自然空间处理的奥妙;对这一艺术的人文精神的探知,而发现了艺术的诗性。
  艺术的诗性,在作品中不若技法那样可以剖析,它只被感知,所以是隐性的;但它对一件作品是否隽永是否具深度,是否久经考验而不衰,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诗性是艺术作品的潜质,是文学人阅读一件艺术作品最先探索的因素,画家们似乎甚不认同。但作为长期关心并参与艺术活动的我,则常藉着艺术的诗性表现,切入艺术作品之中,去获取欣赏上最大的满足感、最丰美的喜悦。朱为白的作品,给了我许多许多满足感与喜悦,并且令我思索。
  阅读朱为白,特别是他多年致力的一系列纸雕、布雕作品,如果只看到那些材质表面的形象变幻,也许不需要太多心思太长时间,原因是它们都单纯到了极点。它们绝黑、纯白或朱红,上下左右纵横切割,裂帛之余,所剩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你看到了什么?
  是美学的空,绝对的空。单纯,绝对的单纯。即使层次分明,似有无限在层次间跃动,但其表面,仍是那绝空、绝单纯。朱为白内心的诗性灵动,投移于画面,融和了空间的韵动与时间的意蕴,合而为“绝空”、“绝单纯”,令人读来不能不深思再三。
  
  (选自台湾《创世纪》诗杂志总第1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