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装细节
2011-12-29杨少衡
台港文学选刊 2011年4期
中午到达台湾,下午有一场座谈,是我们访台团组活动的开篇。本团组由福建省文联安排,以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组团,一行作家、学者、编辑、文艺工作者共十余位团友,到台湾与同行交流,当天下午将与《创世纪》诗刊社朋友们相见。访台首会,团友们格外重视,离机场进酒店后大家不曾歇息,即认认真真,各自准备。
我跟际岚兄商量着装,都觉得似不必太拘泥。下午这场座谈会分量很重,出席的台湾作家都赫赫有名,但是与我们彼此都不陌生。《台港文学选刊》从创刊起就与《创世纪》密切联系交流,迄今已近三十年,近年来《台港文学选刊》每年举办“海峡诗会”,成为两岸文化交流,诗人、作家交往的一大平台,该活动一直得到《创世纪》诸前辈、文友热心参与,大家经常来往,今日相逢台北,友情相悦,似无须刻意穿戴。
访台之前,团组开过几次预备会,认真安排一应事务,着装问题亦在讨论范围之内。所谓着装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穿衣服,那种事属于“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范畴,喜欢穿得休闲或者时尚任由大家各自取舍,不需要拿来说事。团组里的“着装”指的是正式场合的穿戴,我们这个团组在台湾的正式场合不少,议程上已经安排有五六场,分别与台湾一些文学团体、机构座谈,根据需要还可能增加,因此穿衣服也成为事情。这事情说白了也就是某些时候必须穿得正式一点,即通常所谓的“着正装”。如今一些重要场合,出场人士往往被通知要“着正装”,该“正装”眼下基本就指西装,其他如T恤之类虽不叫“歪装”,却也不宜。但是我们遇到了天气问题:团组入台在六月上旬,时已入夏,福建、台湾都热,虽然各会议地点想来都有空调,其时其地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确实也还有所负担。我这人一向不甚讲究,这一次却不能随性而为,因名为团长,须严谨规范,自然该热当热,该正装就正装,不能失礼。
因与《创世纪》诸君相熟,可略少拘束,当然乐意相从。那天下午我找件新衬衫换上,早早到了宾馆大堂,准备集合出发。忽然一位团友匆匆从电梯追下,请我回房间再做商议,什么事呢?着装。际岚、宋瑜两位主编细议,提及以往《创世纪》朋友们到大陆参加文学活动,会谈场合一向很郑重,现在我们做客台北,似应注意正式一点以表尊重。我觉得两位主编想得细,有道理,于是三人匆匆更衣,正装出动。
到了会议地点,痖弦等《创世纪》诸公已在大楼外等我们。痖弦先生是著名诗人、编辑家,曾两度到闽参加“海峡诗会”,我有幸分别相陪闽南、武汉,对他的诗品、人品,以及他的长者风范非常钦服,他则称我小老乡,因他是河南南阳人,而我的籍贯在河南安阳。几度见面相谈甚欢,这一次与他再会于台北,我感到特别高兴。
我注意到痖弦先生和《创世纪》诸公和女士们果然很正式,都是整整齐齐,郑重以待,热情相迎。大楼外相见握手寒暄之际,团友们都为台湾作家朋友对我们团组此次到访的注重而感动。一起进大楼到了会议地点,大家坐定之后,主人方主持座谈会的痖弦先生对我一笑,指了指身上的西装相询:“天气热,咱们脱了它?”我欣然响应。
其时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两岸作家朋友互相尊重,大家都不是外人。卸下“正装”披在椅背上,大家相向而笑,座谈顿时显得轻松活跃。新朋旧友围绕共同感兴趣的文学话题畅谈,都颇有认同感,这种感受成为我们团组访台首次座谈的一大印记,留在大家的心间。它也成了一个美好开篇,从当日下午开始,延续到后来近十天时间,贯穿于我们团组整个访台日程里。
握别台湾作家朋友,回返福建已若干日子,回想相会时候,痖弦先生和各位台湾作家朋友的笑容还在眼前,记起当日小小的着装细节,胸间依然有亲谊相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