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桑敦和他的小说创作
2011-12-29周励
台港文学选刊 2011年4期
司马桑敦,原名王光逖,1918年生于辽宁金州,1981年逝世于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大学硕士。
司马桑敦自小喜欢读书,热爱文学,自18岁投稿哈尔滨《大北新报》,此后一生没有间断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的小说《山洪》、《莫斯科瓦饭店》、报告文学《文化生活在满洲》以及散文诗等发表在哈尔滨《大北新报》、《滨江日报》副刊和上海抗日地下刊物上。
1949年赴台湾后,他开始构思长篇小说《野马传》。此长篇于1958~1959年在香港《祖国》杂志连载,受到胡适先生的关注和欣赏。台湾《自由中国》创刊,胡适执掌大旗,他常投稿,并在其文学副刊一连发表六篇短篇小说《人间到处有青山》、《山洪暴发的时候》、《湛山庄主人》、《外乡人》、《崖》、《高丽狼》,被称为“才华较高,题材既广,布局又新”、“五十年代颇具野心的小说大家”。此六篇连同在香港《文学世界》发表的《艺妓小江》,后作者将其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山洪暴发的时候》,于1966年由台湾文星书店出版。在香港《亚洲周刊》举办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评选中,台湾推选了152部作品,《野马传》和《山洪暴发的时候》都名列其中。他晚年在美国,忙于办报、写作杂文的同时,尚列出了一部长篇和几个短篇小说的创作计划,可惜老天不假时日,在美期间他只创作了两个短篇就谢世了。
司马桑敦二十岁进入哈尔滨《大北新报》任记者兼国通社翻译,主编副刊《大北风》。日本投降后,他从监狱出来,主办长春《论坛报》。到台湾后,于1954年被《联合报》聘用,派往日本任驻日特派员,为《联合报》采写通讯,直到1977年退休。其公允、客观、富有正气的日本通讯稿,深受读者喜爱,获得“东京第一支笔”的美誉。退休后到美国,又与人合作创办《加州日报》,任总主笔,兼管两个文艺副刊。多年来,创办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阵地是他的理想,为此他举家南迁,离开了环境优美的旧金山海湾,搬到洛杉矶。但不到两个月,即因过于劳累而痼疾复发,住进医院。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写“致读者书”,对他的朋友说“等着我,等我好了再写”。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终未能看到他的报纸开张那一刻。
不仅是作家、记者,司马桑敦还是一员抗日志士。“九一八”发生的第二年,他念完高小。喜欢读书的少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之民族大义和英雄主义的熏陶下,早已对日本侵华和奴化教育郁积了满腔怒火,“九一八”事变更让他按捺不住,立即投身北满的抗日义勇军。在对敌作战中,敌人的子弹曾打得他的大盖帽在头上转了半圈。由于年纪尚小,之后被家人再次送进学校读书。
在1938年至1940年间,他主编刊载进步作品的报纸副刊,参加读书会,跟随左翼文学朋友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写文章、搞话剧,以此救国。读书会常设在他的家里。在共产党人的引导下,他于1941年春前往冀鲁抗日根据地参加游击队。当时扩大化的“肃托”运动,打压了从哈尔滨投奔而来的热血青年,他也受到怀疑。遂又设法回到哈尔滨,继续在《大北新报》工作。这一切,早被日伪特务记录在案。1941年12月31日,他作为“抗日思想犯”被哈尔滨日本宪兵队逮捕,读书会的朋友几乎都先后被捕,他首当其冲,先是被押在哈尔滨警察局秘密拘留所,几个月后被转往长春伪首都警察厅监狱,直到光复,才获得自由。
司马桑敦这段抗日活动和不幸遭遇,成为他日后学习深造的动力和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
司马桑敦的创作,主要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记录抗日战争历史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着力描写特定历史时期在东北或胶东地区发生的故事,叙述自然演进又颇具章法,富于悬念;深入探究战争暴力和政治权力下的人性,抑恶扬善。
为“抗日战争”(1931~1945)做记录,一直是司马桑敦的心愿。本欲以此作为东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课题,他的导师却以史学非他所长为虑,让他另改了方向。但他一直不忘这个心愿,依然点滴积累有关资料,定为“抗日战争”留下文字印迹,展现二十世纪初的东北被日俄列强侵略争夺、盗匪四起、兵荒马乱的历史状态。
长篇小说《野马传》以辽东和胶东地区抗日战争及内战为主人公活动的舞台背景,自然展现该地区抗日斗争的历史画卷。但作者借主人公牟小霞的遭遇着力揭示的是在一个泛政治的社会里,人的自由、人格被淹没、被伤害的过程,以此作“人性追究”, 抗议泛政治对人性的扭曲和戕害。
中篇小说《玫瑰大姐》是一个复仇故事,为作者晚年作品。本篇塑造了一位为抗日和爱情,在挫折和磨难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复仇女英雄形象。 该作显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抗日热情高涨,同仇敌忾,尤其青年学生及其教官,纷纷投奔抗日战场。但抗日成员及行动却错综复杂,各种势力蜂起,其中有借机扩充势力的土匪,和日军勾结,杀害抗日民众。作品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作者本着以战争探视人性的创作原则,表现出民族大义建立在人所处具体环境和心理传承上,大者系世世代代的生存土壤及其文化链条,小者为个人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之切身感受;民族大义是以具体的人性情义为根基,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民族。民族情感产生个人情感,而个人情感遭受蹂躏又激发出民族情感,这种糅合了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的复仇行动,是一种大情大义,这样的大情大义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于今又有几人能够出自如此情义去赴汤蹈火,去牺牲生命?!作者以玫瑰大姐的形象塑造和性格描写,展示她由柔弱到坚强到无所畏惧的成长过程,形象生动,人物心理依据充足,叙述层层递进,表现手法自然天成。
短篇小说 《人间到处有青山》大约写于一九五二年。作品以东北西部科尔沁大草原的风光为背景,塑造了一位豪侠仗义、仇恨贪官、珍视友情又曾是抗日英雄的绿林好汉形象。作品并非一味拔高人物,而是立体地表现人物。中心人物“青山”虽英俊潇洒、豪气万丈,却仍然是个令人心惊胆寒的盗贼,只不过盗亦有道。作品层层铺垫,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呼之欲出,正面描写后尚留袅袅余音。更重要是小说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有情有义的盗贼,对比贪官污吏的恶行和丑陋,并对比“正规军”的强盗行径,表现当年战乱和政局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比匪害尤甚,从今天来看,该作仍具有很强的文学张力。小说融进了作者的自身经历,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的环境,处处散发浓郁的东北生活气息。
司马桑敦一生出版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雪乡集》、散文集《扶桑漫步》、《爱荷华秋深了》、《人生行脚》、报告文学集《江户十年》、《中日关系二十五年》、传记《张学良评传》、《张老帅与张少帅》等。
(作者系司马桑敦之女、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本辑为本刊特约稿)
·责 编 马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