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分析

2011-12-29刘有升

关键词:素养大学生专业

刘有升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分析

刘有升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我们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此概述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的意义,提出了提升就业能力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能力;专业素养;非专业素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近十五年来,较为有效地引导了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深受大学生欢迎,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认可,但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变迁及现实困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促进大学生就业,迫切需要我们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也为教师们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将有助于我们突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瓶颈”,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概述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深受社会关注,有数据显示,50%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45%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1],这种失衡现象的衍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尤应引起我们重视。那么什么是就业能力呢?国际劳工组织(ILO)把它界定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2]。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从事某种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非专业素养则指除此之外的其它通用素养,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等。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积淀的,助力其依托就业平台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专业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等。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专业素养是核心,使每名大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素养这一基本本领,是高等教育应实现的基本目标。非专业素养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素养得以施展的必要条件,有时其重要性远甚于专业素养。作为最重要的一种非专业素养,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关乎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必然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驾驭机遇、战胜挑战。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大学生能否顺畅地表达专业素养和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倘若一个大学生专业素养很强,却不苟言语表达、不善沟通相处,那么他的专业素养是无法正常发挥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动力。创新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精神、能力和人格。创新创意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强有力引擎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助力学生脱颖而出、先人一步迈向成功彼岸。综上所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努力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尚、专业知识技能精湛、社会适应能力过硬、创新创意能力突出。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的意义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教育渠道,它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要途径。同学们通过这一渠道,发现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了解社会对能力的要求,进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锻炼自己,积累走向社会的技能和经验,增强就业能力。[3]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多样化的载体,它们的有效实施,必将促进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4]使他们的就业能力显著提升(详见表1)。

(一)检验和提升专业素养

从表1可知,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科技发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均对大学生起着检验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的作用,特别是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在其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例如,安排建筑类专业学生测绘一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引导他们分析采集原始数据,建立SU模型,有助于他们深入学习古代建筑的建造方式和构想保护方案,对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就是一次非常系统的梳理和提高。

(二)锤炼和加强非专业素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载体中,除了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之外,其余各载体皆对大学生非专业素养的锤炼和加强起着有益作用。

其中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等六种载体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作用显著。我们就单看社会调查,其引导学生“身入”社会,投身调查,较早地步入社会并了解其运转规则,观察并思考社会矛盾、热点、难点和焦点,便于学生毕业后缩短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期,使学生不至于在就业中轻易碰壁而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

表1 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的意义

科技发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三者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尤其是科技发明,对于学生视野的拓宽、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提升就业能力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选择

由上文可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显而易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社会实践导向,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笔者以为,提升就业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我们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并破解就业现实困境的角度出发,正确理清并妥当把握如下路径,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的凸显和提升,突破“瓶颈”,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

(一)以增进思想性为先导,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一提到思想性,部分“90后”大学生就颇为敏感,确切地说是较为反感,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增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思想得到洗礼,道德得到熏陶,一是要认识、遵循和利用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变学生“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和“快乐实践”;二是要紧扣时代主题和国内外环境,增进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要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寓呆板说教的“思想灌输”于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

(二)以增进专业性为基础,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

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之于其余各种载体,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是:指导教师为专业教师,而非思想政治工作者;连续性强,可能贯穿于大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参与面广,只有它和军政训练两种载体几乎是学生全员参与;学生的兴趣总体较浓。在这些差异的启发下,增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性,一要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的考核及激励,以精细化的举措确保师生出工出力且出效;二要密切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与其它载体的关联,赋予其它载体更强的专业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学生通过实践丰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要加强各类教师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特质,增强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增进社会性为保障,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终究是为了让他们胜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重任,这就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增进社会性为保障。具体来说,第一,要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第二,要通过案例交流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增进社会实践工作效果;第三,要结合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可能碰到的主要壁垒,未雨绸缪,着力增进学生的应对危机能力、应对网络舆论能力、职场礼仪和心理素质。

(四)以增进创新性为动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意能力

要使创新创意成为学生自发的意识习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首先,要学会传承,研究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变迁历史和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模式、特色亮点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融会贯通;其次,要善于捕捉时代气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凸显与时俱进;再次,要注重过程监控和动态指导,发挥各种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党团及学生组织的覆盖和引领作用,适时启迪和凝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意智慧。

[1] 杜言敏.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应树立“大就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11-12.

[2] 孙楠,孙福权.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职业时空,2009(5):67-68.

[3] 管越峰.利用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8):62-63.

[4]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3号.

G642.44

A

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课题“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分析”(2011-A-FJYRA-010)

刘有升(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素养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