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研究

2011-12-29肖国丰廖康礼

关键词:观念毕业生大学生

肖国丰,廖康礼

(九江学院会计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研究

肖国丰,廖康礼

(九江学院会计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现状进行了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研分析,对当前就业观念存在的积极面和消极面进行了阐述,并从加强就业观念研究、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对高校的就业观念教育提出了建议。

大众化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简介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指高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其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下图分别从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三个方面描述了自1999年扩招以来至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情况。由此可见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方面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目前已经步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分别为611万人、630万人和660万人,目前高校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压力仍旧有增无减,形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虽然当前普通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在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仍旧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该着眼于如何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和加强学生自我分析和认知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现状分析——基于对九江学院2008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研分析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观念引导及教育工作,课题组从2008年1月份开始对九江学院的毕业生进行了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研分析,每年对当年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是在当年的1月份,调研对象是当年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并找工作的毕业生,当其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对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印证,形成当年的调研分析报告。每次调查均在全校范围内发放600份左右的问卷,涉及本校各个学科的大部分专业,然后随机抽取其中的4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积极方面

其一,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关于“你怎样认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中设置了“形势非常严峻,让人感到焦虑”、“就业难,但通过努力找到工作不成问题”、“就业并不难,关键是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难”、“就业很容易,不必为找工作的事情操心”、“说不清楚”五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五个选项的比例分别是14.5%、39.7%、38.4%、4.1%、3.8%,这表明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就业形势严峻并不代表社会能吸纳的劳动力已经饱和,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就业经验,在就业竞争中必可避免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但其后发优势相对较强。如果毕业生注重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工作胜任能力上与社会接轨,就业前景并不悲观。

其二,在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上更加多元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去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关于“希望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调查中,设置了“追求稳定”、“无固定倾向,先就业、再择业”、“与专业对口”、“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自主创业”、“其他”六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分别是16.3%、39.2%、21.1%、11.2%、11.9%、0.3%。这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已经能够从“一步到位”、“稳定舒适”的想法中摆脱出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随着学校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及创业政策、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毕业生创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使很多毕业生对自主创业体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奋斗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其三,在择业中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及人生目标的追求。在关于“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的调查中,共设置了“经济收入及福利待遇”、“个人发展机会”、“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工作环境”、“职业稳定性”、“其他”六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24.3%、54.6%、6.2%、7.4%、5.1%、2.4%,有一半多的毕业生面对择业时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只有两成多的学生对经济收入比较看重,其他因素均只有较少比例,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一方面重视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追求生活的富裕,另一方面更具有较为长远的目光,关注自身能力的施展和职业发展的前景。这种对个人发展机会的关注为高校引导毕业生树立就业观念、培养就业技能、发掘创业禀赋、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供了着力点。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消极方面

1.脱离现实的优越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阶段,而且这种过渡是跨越式的,使大学生迅速从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劳动者,文凭、学历的贬值速度非常快,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但是作为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未必能够在观念上认识到并接受这种现实,于是就可能产生一种已经不切实际的“优越感”。大学毕业生被人羡慕、尊重,甚至是被社会推崇的有着优越感的“精英”,这种观念多年来严重地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观。甚至到如今仍有少部分学生还抱着这种思想,没有看到就业的严峻形势,也难以清醒认识到自身知识技能相对于社会要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眼高手低,轻视工作但又无法真正胜任工作,在走上社会后难以适应。

2.过于夸大的畏难感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对就业产生忧虑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有些毕业生特别是那些成绩较差、缺乏自信的毕业生容易产生夸大的恐惧及畏难情绪,有些学生择业时不敢自荐,在面试和竞争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有些毕业生由于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担心难以得到青睐,在遭遇过求职挫折更觉自卑,从此退缩不前。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应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学生,采用适当的策略去引导和鼓励他们。

3.缺乏实干的浮躁感

课题组在对“就业岗位”的定位的问卷中,76%的毕业生选择了当“白领”,在“预期薪酬”的调查中,只有18.2%的毕业生选择的薪酬区间低于或者与实习就业后的实际薪酬相当,有31.4%的毕业生达到了实际薪酬的两倍以上。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还缺乏实干的精神,部分大学生希望一毕业就能立即成为单位领导或老板。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已经要求无论任何学历的毕业生都要从基层做起,熟悉一线工作,在基层取得了进步和成绩后才有提升空间,因此大学生必须抛弃浮躁心理,扎扎实实,提高真本领。在课题组的调研中也发现了部分毕业生创业失败的案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实干、缺少耐心、急功近利,当创业热情逐渐被面对的各种困难消磨完以后,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

4.缺少主见的依赖感

2011年九江学院在校生独生子女比例为54%,“90后”学生的比例达到73%,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其成长过程是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部分学生在成长中并未经历过较多的困难,家庭和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关爱,这在某种程度形成了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独立判断的能力。一部分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不是选择去积极的面对,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长身上,甚至干脆不去就业,当“啃老族”。有的同学在面临就业机会时,缺乏独立的自我判断能力,关键时刻需要家长和其他人来帮其决定,从而失去良机。

另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中存在的另外一些消极方面也值得我们去认真关注并加以教育和引导,例如就业诚信缺失,随意违约;法律意识淡薄,出现纠纷时缺乏维权意识;择业盲目,价值取向扭曲,一味追求“北上广”、沿海地区、大城市、三资企业等等,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看到哪里热门就往哪里挤,结果很可能在多次碰壁后丧失信心。

三、对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的建议

(一)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重视就业,各种就业服务和平台也不断完善。但是,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是一直发生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多数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研究缺乏动态的调研和跟踪分析,使得我们不能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及面临的各种困难。因此应该将就业观念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加强研究和分析,开展理论研究,为就业观念的引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二)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政策。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不可避免地会让毕业生不得不去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其次,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的就业难是相对于以往分配模式上的就业难,是相对于高期望之下的就业难,是相对于社会发展不均衡下的就业难。再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正确理解就业的含义,“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就业,在自由市场卖猪肉也是就业,在理发店理发也是就业”;要树立“现实”的就业观念,先生存再发展、进基层求发展,不能好高骛远,只做大事不做小事,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好机关,而眼睛不向下看;要树立“发展”的就业观念,就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

(三)应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道德观念是就业观念形成的基础,当前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代表我国的就业容纳力已经无法吸收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社会对各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平衡以及大学生本身在期望与技能上与社会的脱节,许多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和在用人单位的实习过程中,不能正确面对用人单位工作环境及工作技能要求,在产生心理落差时又不能正确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引导毕业生在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踏实工作的自觉性,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

[1] 王晶,刘志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2] 刘忠原,杨梓钰.本科毕业生就业观念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6).

[3] 王光.大学生就业观念、能力、修养的教育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4] 阙明坤.不宜过分责怪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J].教育与职业,2009(16).

[5] 桂艳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J].理论月刊,2008(10).

G641

A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0YB353)

肖国丰(197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观念毕业生大学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健康观念治疗
大学生之歌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