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进行学习设计 打造高效课堂——《燃烧与灭火》的学习设计
2011-12-28陈拥军
陈拥军
(南通市启秀中学 江苏 南通 226000)
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教育强调的不再是教学,而是学习,因此,教师不再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圣人”,而是一个“站在一旁的引导者”; 不再是通过给学生讲述或示范我们知道的东西来进行教学,而是组织学习,积极地让学生创造意义,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基于新《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理论,笔者认为,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率, 课堂设计就要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设计。 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 《燃烧与灭火》为例进行学习设计。
Ⅰ.学习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让学生感知熟悉的对象, 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件呈现):[图片1]燃烧造福人类;[图片2] 燃烧带给人类的灾难。
设计意图:
以图片创设一种情境, 确定本堂课的学习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发生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活动1:学生实验探究
[实验1] 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分别点棉花和小石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2] 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3]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并分析原因。
(课件呈现)常见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建构发生燃烧所需的条件,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二)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要同时满足才会发生燃烧。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全班交流。
活动2:阅读课本“燃烧的条件”实验及对应图,看懂实验步骤及相关文字。
活动3:观看课本P124 实验7-1 的录像。
活动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全班交流。(课件呈现)(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创造什么条件热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烧?
总结归纳:燃烧的三个条件应当同时具备:可燃物是内因,氧气和温度是外因,它们共同构建了“火三角”。
活动5:〔动画展示〕火三角的形成:三条边逐渐拼成三角形,火焰燃烧起来。
活动6:回顾氧气的性质,今天已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燃烧的定义,再跟书本下的定义比较。
设计意图:
首先设计了三个简单实验让学生动手完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全班交流中,学生都能体验到个体悟出的结论的正确性, 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一环节的学习的热情。 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三个条件是否同时满足的探究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然后通过问题的思考和交流,学生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学习燃烧的概念时, 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记忆,而是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待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自主建构对概念的理解,在交流与对比中自主完善和理解概念。
三、课本“燃烧的条件”实验装置的改进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对环境无污染的实验装置。
活动2:全班交流本组的设计,比一比,哪组设计的实验装置最好,最富创造性。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书本实验的不足,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权威的意识,在设计实验的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四、实验探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活动1:学生实验:点燃几支蜡烛,用不同的方法将其熄灭。
活动2:全班交流熄灭蜡烛的方法及原理。
活动3:演示实验:在烧杯中放一些碳酸钠和一支点燃的蜡烛,加入一些稀盐酸,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为什么燃着的蜡烛熄灭了?
活动4:动画演示灭火的原理。 〔动画展示1〕火三角的形成:三条边逐渐拼成三角形,火焰燃烧起来;〔动画展示2〕火三角三条边只要拆掉一条,火就熄灭了。
总结归纳: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任一条件,燃烧就会停止,即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活动5:学生思考抢答: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课件呈现):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理是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原理是什么?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掉。 原理是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 再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从生活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再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五、灭火器的知识
活动1:播放灭火器的知识录像。
活动2:演示实验:自制简单的泡沫灭火器灭火。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生动形象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灭火器所蕴含的化学原理,进一步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并运用所学知识造福人类的情感。
六、回顾学习活动过程,整体建构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体系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可燃物→ 1.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2.隔绝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3. 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具备一个条件即可)
设计思考:
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已学的知识,使其形成系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七、练习与实践
1.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火柴头朝上,一根火柴头朝下,观察哪根火柴梗更易烧尽?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用燃烧和灭火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钻木取火,煽风点火,抱薪救火,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3.如果火灾真的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呢? 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并写成科普知识文章下堂课汇报交流。
Ⅱ.设计思考:
练习与实践1 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与实践2 让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古诗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练习与实践3 让学生体验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其他的途径也可以进行学习,获得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发生在学生反思教师教了什么的时候,发生在学生与同伴一起学习建构自己的理解的时候,或者发生在学生在校外应用新知识的时候。 当学生在脱离互动或缺少想法反馈的前提下,尝试寻找意义时,理解就不可能发生。 本节课教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讲教材,而是创造性用教材,重组学习内容,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展示,不断自主建构知识,高效达成课程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