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高校体育教育引入“非遗”资源的实践探索

2011-12-28冯建强邹保禄张建哲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非遗河北文化遗产

彭 英,冯建强,邹保禄,张建哲

(1.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2.河北科技大学 体育部,石家庄 050035)

河北高校体育教育引入“非遗”资源的实践探索

彭 英1,冯建强2,邹保禄1,张建哲1

(1.河北体育学院,石家庄 050041;2.河北科技大学 体育部,石家庄 050035)

非物质文化资源进入高校,既能使自身得到保护,也能服务于体育教学。河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在回顾和总结河北高校体育教育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高校体育利用“非遗”资源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并从体育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在高校体育的平台上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体育教育;保护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河北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时指出:“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学们不仅要掌握科技知识,而且一定要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样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大学期间要参加多种活动,特别要掌握一些文化知识,这对于同学们的成长非常有好处”。[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青年学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理想、巩固和提升民族自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国家级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二,其中很多是集竞技性、健身性、艺术性、欣赏性为一体的传统民俗、礼仪、节庆的体育文化活动,具有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果把这些项目直接或通过改编引进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河北高校体育教育中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实践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定自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05年,河北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研讨会。同年,河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河北省高校建立的第一所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一批适合大学生学习、演练的河北民间表演项目陆续走进校园[2]。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2008年,河北省文化厅研究制定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命名管理暂行办法》,并与省教育部门联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创建命名活动,加强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类学校的传播和研究工作,先后命名了河北科技大学、河北体育学院等两批十二所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研究实践经验的院校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实践证明,通过在大中专院校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师生的文化生活,而且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全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保障。

2.1 高校体育教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所取得的效果

如何更好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分为10个大类:民间舞蹈、杂技与竞技、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属于河北省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能够强身健体、修心养性、表演娱乐的杂技与竞技类,如传统武术项目、蹴球、木球等;还有民间舞蹈类,如河北徐水舞狮、井陉拉花、常山战鼓等。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地归纳整理与改编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教育、健身及竞争娱乐的价值,对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 1)。

表1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影响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多种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教学制度,积极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3]。例如,河北科技大学把代表河北省参加上海世博会展示的非物质遗产项目井陉拉花,通过改编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拉近了学生与民间艺术的距离,让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切实领略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如,河北体育学院将优秀的民间武术项目八极拳列入正式教学课程,全校每名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熟练掌握。还有,邯郸学院在全校普及推广杨氏太极拳,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二贵摔跤、蹴球、木球等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正式教学计划等等。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体育课堂活动的过程中,通过“零距离”体验,学生们把体育训练中的激情带到了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得以重塑,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还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热爱、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也成为高校加强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学校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4]。

2.2 高校体育教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高校教育对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贡献,高校体育教育在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与表演健身类项目

的关系

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中,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别,它隶属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与其他文化样式处于交叉共生状态。在教育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起到教育作用,还能够让人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内涵。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遵循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和各类别形式及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民族民间“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同“民族传统体育”概念最为接近的是“杂技与竞技”类,如蹴鞠、太极拳等。在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一种类别就能简单概括的,往往具有多种属性。例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类项目的河北徐水舞狮,这个项目在体育界又被视为体育运动项目,由中国龙狮运动协会负责管理。有些舞蹈等表演类项目,它们也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如井陉拉花、常山战鼓、二贵摔跤等。因此,高校体育在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不能只选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要具有健身功能的项目都可以借鉴并引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中,为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2.2.2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需要保护,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人民世代相传的、曾经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形式,但是在经济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逐渐被人们抛弃和遗忘。保护之急是为其提供一个生存空间,将其原汁原味地记录、保存[5]。

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与社会、历史、自然的互动中不断改革、创新并向前发展。仔细分析和观察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史,贯穿其中的正是我们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创造力。因此,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其自身而言,最关键的是激发和保护它的创新能力。这样,保护才具有了本质性的意义,对于任何生命来说,创新能力都是自我发展的主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保护并不排斥开发和利用,例如,我们所练习的简化24式太极拳,就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而来的。

2.2.3 现代竞技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类体育”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很多是具有竞技性、娱乐性,载歌载舞的原生态民族民间项目,其表现为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纯朴形象、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适中,不受时间、器材和场地限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形式。我们把这些资源可以简单称为“类体育”。现代竞技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体育”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应。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现代竞技体育是对人类潜能的激发和对人类极限的超越,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性和超越性。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类体育”项目主要侧重健身和娱乐性,更注重参与的过程,这些项目更适合广大学生的参与和练习,与现代竞技体育互为补充[6]。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措施

3.1 以教学促进发展

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同时也是对知识体系的再积累、再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单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讲解重复,更是在新的条件下,对现有的认识进行重新加工和整合,使知识体系趋于更完整和严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通过教学共同探索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

3.1.1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类体育”资源同其他内容有机结合。例如,知识窗形式,即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以理论知识窗形式介绍一些“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初步了解;携带式教学,以一个单元或几个课时的方式,在主流课程基本结构和明显特征不改变情况下,附带有关“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必修课程,即将“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

在“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设置中还应结合高校的不同特点以及高校所在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实,充分考虑“类体育”非物质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民风民俗等。

在资源的选择上可借助于民间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选修和必修内容等。例如,河北省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是选择了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贵摔跤、蹴球、木球等列入正常教学计划。

3.1.2 编写“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和教学大纲

在大量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组织编写各高校“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和大纲。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则根据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在教学项目的具体设置上从“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出精华部分,选择适用性和实用性强的类别,构建“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内容体系。

3.1.3 加强“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的建设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体育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习进修过程中,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将“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群体聘为学校特邀体育教师,对教师进行最原真化的培训。或者,选派骨干教师走出校园向民间艺人或群体学习最原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充实“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

3.2 以科研带动发展

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对教学以及本专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教师科研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通过收集资料、课题立项、调查研究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类体育”资源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理论支持和系统总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或社团,将某一或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类体育”资源确定为学校的特色项目,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使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健身娱乐的体育活动。例如,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河北体育学院武术系,利用课题研究组织骨干教师,深入沧州、邯郸永年、石家庄井陉等地,走访民间艺人,以观摩、演练等形式收集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详实资料,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获得了河北省级以上课题立项,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这不仅为教师们营造了学术研究、专业合作的氛围,也创造了专业引领的机会,支持了教师的专业自主,为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反过来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河北体育学院舞龙舞狮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河北体育学院龙狮队自2004年成立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大赛并取得第七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暨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龙狮选拔赛第三名、2008年中国 (广宁)龙狮精英赛金奖、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二等奖、第三届 (2008年)国际龙狮精英赛银奖等优异成绩。

4 结语

河北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更好的挖掘、整理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唤起人们积极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积极主动、热情高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力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把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现代体育优化整合,纳入教学计划,形成教学制度,真正使其成为学生可以学习、利用的健身娱乐的体育项目,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理念发挥作用。这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亮点,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河北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讲话[Z],2009.

[2] 民间艺术引进大学校园学生接受“根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11-14(01).

[3] 韩志芳,马成秋.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6):35-37.

[4] 黄家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育课中的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8):83-86.

[5] 周广瑞,王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中的传统武术保护[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90-92+96.

[6] 杨敏,王勇.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7):129-131+128.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 troduction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Hebei Collegesand Un 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PENG Ying1,FENG Jian-qiang2,ZOU Bao-lu1,ZHANG Jian-zhe1
(1.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enter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w hich can p rotect itself and also serve spo rts teaching.Hebei is a p rovince w hich possesses rich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that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teaching has acquired,this paper pointsout several groupsof relationshipsw hich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 rts need to especially deal w ith as they take advantage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It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po rts better p rotect and develop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ebei p rovince;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hysical education;p rotection

G807.4

A

1008-3596(2011)04-0048-04

2011-04-01

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201003103)

彭 英 (1963-),女,四川成都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非遗河北文化遗产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孙婷婷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