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劳动力供求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趋势分析

2011-12-27耿国靖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消费率就业人数比重

马 喆,耿国靖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基于劳动力供求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趋势分析

马 喆,耿国靖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1978-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分析认为,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及劳动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性是造成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居民消费率的下降趋势便是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和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居民消费率;平均消费倾向

一、中国居民消费率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9年间,中国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不断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48.8%下降至35.1%,共下降13.7个百分点[1]。2009年居民消费率已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根据居民消费率的基本概念,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S为居民消费支出,Y为国内生产总值。对公式(1)进行直观分析可知,如果国内生产总值不变,而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减少,则会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由于居民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随经济增长逐年提高的,因此,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直观原因是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即居民消费支出相对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如表1所示①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在居民消费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差额为负值的年份,居民消费率便呈下行特征。

进一步改写公式(1):

其中,I为居民劳动报酬总额,为人均劳动报酬(即工资率,W)与就业人数(L)的乘积;CS/I为平均消费倾向(APC),I/Y为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及其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根据公式(2),直观地讲,居民消费率下降可能是以下三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平均消费倾向(C/I)下降,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I/Y)不变;二是平均消费倾向不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I/Y)下降;三是二者同时下降。

平均消费倾向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c为自主性消费支出(或生活必需消费支出),与劳动报酬水平无关,c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即劳动报酬增加一单位时带来的消费增量。如果随着劳动报酬I的提高,自主性消费支出¯c不变,或者自主性消费支出增长率低于劳动报酬增长率,平均消费倾向APC就必然下降。

而居民劳动报酬总额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I/Y)如何变动与劳动力供求及供给弹性、需求弹性直接相关。

(一)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形

假定经济增长速度为a%,劳动生产率(即劳动力生产效率,以劳均产出衡量)保持不变,则由经济增长诱致的劳动力需求增长率也为a%,反映在图形上是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平移a%的水平距离。

下面分析两种极端的情形:

1.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如果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为零,即劳动力供给数量保持在某一给定水平,不随工资率的变动而变动。此时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只会导致工资率上涨,上涨的幅度由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决定:需求弹性越大,工资率上涨幅度越小,需求弹性越小,工资率上涨幅度越大。

表1 居民消费率和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单位:%)

图1 劳动力需求增加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如图1所示,SL为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DL为劳动力需求曲线,E0为SL和DL0的交点,是劳动力市场的初始均衡点,此时,市场均衡工资率为W0,均衡就业人数为L0。当经济增长引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至DL1时,劳动力市场新的均衡点为E1,相应的均衡工资率为W1,均衡就业人数仍为L0。图1(a)中,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即劳动力需求对工资率变动较为敏感。当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时,工资率上升幅度较小,因而工资总额增长幅度(W1L1-W0L0)也较小。而图1(b)中,劳动力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即劳动力需求对工资变动不敏感。当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平移相同幅度时,工资率上升幅度较大,从而工资总额增长幅度(W1L1-W0L0)也较大,从图形中直观判断显然大于经济增长速度a%。图1(b)所描述的情形与多数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似:与资本要素相比,劳动力相对稀缺,因而劳动力供给曲线缺乏弹性,另一方面,由于工会组织强大,解雇劳动者的障碍较大,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较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工资总额增长幅度较大,从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会随经济增长相应提高。

2.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弹性

如果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为无穷大,即劳动力供给曲线为给定工资率上的水平线,则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只会导致就业人数的增加,而不会导致工资率的上涨。同时,就业人数增加的幅度与劳动力需求弹性无关,无论劳动力需求是富有弹性还是缺乏弹性,就业人数增加幅度都相同。

如图2所示,SL为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DL为劳动力需求曲线,E0为SL和DL0的交点,是劳动力市场的初始均衡点,此时,市场均衡工资率为W0,均衡就业人数为L0。当经济增长引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至DL1时,劳动力市场新的均衡点为E1,相应的均衡就业人数为W1,均衡工资率仍为W0。图2(a)中,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较大,劳动力需求对工资变动较为敏感,而图2(b)中,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劳动力需求对工资变动不太敏感。尽管劳动力需求弹性不同,但由于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平移的幅度相同,因此,导致的就业人数增加幅度相同,都等于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的水平距离。也就是说,当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弹性时,无论劳动力需求是否有弹性,经济增长引致劳动力需求增加一定幅度(a%)时,就业人数都以相同幅度(a%)增长,并且,工资总额也以相同幅度(a%)增长(W0L1-W0L0=a%W0L0)。图2(a)所模拟的情形与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较为接近:与相对稀缺的资本要素相比,劳动力供给仍旧相对充足,农村地区仍存在剩余劳动力,城镇地区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判断;另一方面,工会组织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较弱,当工资率上升时,企业解雇劳动者的成本较低,因此,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引致劳动力需求同步增加,工资总额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变。

图2 劳动力需求增加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无限弹性

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经济增长引致劳动力需求同步增长时,如果劳动力供给无弹性,则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劳动力需求弹性负相关,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小,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越可能随经济增长而上升;如果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弹性,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劳动力需求弹性不相关,也不随劳动力需求的变动而变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文分析的劳动力供给无弹性和具有无限弹性均为理论上的极端情形,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力供给更多表现为缺乏弹性和富有弹性,面对相同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越富有弹性,则劳动力需求增加导致的工资水平上升幅度越小,而就业增长幅度越大,反之,劳动力供给越缺乏弹性,则劳动力需求增加导致的工资水平上升幅度越大,而就业增长幅度越小。就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而言,劳动力供给总量富有弹性的状况在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居民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比重则很难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如果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劳动报酬绝对数额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必将导致居民消费率的下降。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形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当经济增长速度为a%时,劳动生产率是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生产方式逐步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生产需要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增加而普通技能劳动力投入减少,必然导致单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相应提升。在这种情况下,a%的经济增长引致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率便小于a%,反映在图形上即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平移的幅度小于a%。针对图1(b)所分析的情形,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幅度小于a%,只是导致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幅减小,并不改变其增长的必然趋势;针对图2(a)所分析的情形,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幅度小于a%,则会产生显著影响,即: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使得就业人数从而劳动报酬增量小于a%,进而导致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这正是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如表1中数据所示),因此,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是平均消费倾向和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下降的结果。

三、提高居民消费率的相关建议

结合劳动力市场供求弹性,对1978-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是由平均消费倾向和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同时下降导致的。其中,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是在居民劳动报酬不断提高的同时,非自主性消费支出不变,或非自主性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低于劳动报酬增长速度;而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因此,要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消费渠道,促进居民自主性消费支出增长

自主性消费也可理解为生活必需消费支出,这部分消费支出与居民收入水平无直接关联,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种类的增加,自主性消费支出会增加。但是,相对于收入水平的提高,自主性消费支出增长缓慢,这是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根本原因。为了防止平均消费倾向显著下降,应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居民可选择的消费品(消费服务)种类;同时,积极利用高收入群体的炫耀性和奢侈性消费需求,鼓励其消费高档商品,使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一直处于富有弹性状态,根据刘易斯的观点,剩余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仅能得到维持基本生存的工资率,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劳动者不能创造高于这一水平的价值,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做“劳动—不劳动”决策,而无法选择从事何种劳动。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的局面,就要赋予这部分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资本”,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使更多的纯体力劳动者向技能型甚至知识型劳动者转变,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最终使劳动力市场供给弹性下降。

(三)鼓励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扩大劳动力需求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制订经济政策时只能顺应这一趋势,而不能逆转它,因此,应在认同社会劳动生产率必然提高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另辟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其他途径。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劳动力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

(四)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如果劳动力市场完全、信息充分,那么当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将确定均衡的工资率和就业人数,而如果市场不完全(如存在某种市场势力)或信息不充分,则均衡工资率和就业人数便不是由市场力量自发决定的“最优解”:比如,当制订和实施某一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率的最低工资标准时,会人为抬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其经营利润,促使企业减少劳动力需求,也就是说最低工资制度导致了工资率的上升和就业人数的减少,而以二者乘积计量的劳动报酬总额的变动趋势不确定。只有尽量维持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劳动力供求双方真正行使市场主体的权利,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高效流动,才能最终促使劳动力市场自发实现均衡。同时,应加快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尽可能地降低失业对劳动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1]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Changing Tendency of Consumption Rate of Residents in China Based on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MA Zhe,GENG Guo-jing

(School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78 to 2008 indicate that consumption rate of residents(CRR)in China is on a declining curve.The main reason that leads to the continuing declining of labor remuneration proportion in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PID)is the infinite supply of labor and asynchronization of labor demand and economic growth.The declining tendency of consumption ratio resulted from the decline of both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remuneration in PIDand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APC).

labor supply;labor demand;ratio of consumption;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F127.9

A

1008-2395(2011)05-0104-04

2011-08-07

马喆(1980-),女,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研究。耿国靖(1981-),女,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消费率就业人数比重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