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带宾语结构研究

2011-12-27张虹倩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所带论元谓词

张虹倩,刘 斐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带宾语结构研究

张虹倩,刘 斐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心理形容词是形容词的一个次类,它们从形式到语义上都与普通形容词有区别,一个明显差异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心理形容词带宾语的现象。心理形容词虽然与心理动词在语法分布上有交叉,但其所带宾语充当的论元角色和意向力的方向均不相同。以此为基础,《语法讲义》关于谓词小类的划分可以进一步细化。

心理形容词;宾语;论元角色;谓词小类

一、“心理形容词”的划分依据

(一)动词与形容词的分合问题

在语言学史上,关于动词和形容词的分合问题,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动词与形容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词类。《马氏文通》将动词和形容词区分为两类,分别称之为“动字”(1988:4)和“静字”(1988:5)[1]。自《马氏文通》之后,后世的大多数语法学著作都将动词和形容词处理为独立的两个词类。

第二种观点认为形容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赵元任(1968:292)[2]和吕叔湘(1979:44)[3]均主张将形容词处理为动词的一个次类。其理由在于二者具有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如:可以直接做谓语,可以受“不”或者“没有”修饰,可以用“X不X”提问等。Li&Thompson(1981:142)[4]不仅主张将汉语形容词归入动词,甚至将其称为形动词(adjectival verb)。沈家煊(2011:9)[5]在主张形容词隶属于动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关系。他认为“英语nouns,verbs,adjectives好比三个分立的行政区,汉语里名、动、形(指属性形容词)三者好比是省、地、县的关系,形容词隶属动词,动词隶属名词”。

第三种观点是主张将动词和形容词归入一个更大的词类。如陈望道(1978:47)[6]将动词和形容词统归为“用词”,而“用词”是所谓“用以陈述情况或事理的实词”。朱德熙(1985:55)[7]认为动词和形容词的最大共同特点在于可以做谓语,故将动词和形容词统归为“谓词”。他在《语法讲义》中以“前边能不能加‘很’”和“后边能不能带宾语”将谓词具体区分为四小类。如下表所示:

朱德熙指出上表中的第1类和第2类是及物动词(其中第1类是“心理动词”,第2类是一般的及物动词),第3类是不及物动词,第4类是形容词。然而上表的划分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第4类谓词(形容词)中那些形容心理状态或心理活动的形容词也能带宾语,如:

(1)李铁看见是范英明,兴奋他说:“团长,司令,是你来了。”(柳建伟《突出重围》)

(2)如果他知道有强大对手,他就会紧张你,守着你,不让第三者把你抢走。”(岑凯伦《还你前生缘》)

(3)别难过他们走。爷爷,他们下星期还会来的。(毕淑敏《预约死亡》)

(二)“心理形容词”的提出

在朱德熙区分的三类动词中,第1类心理动词的划分引人注目。这类动词具有典型动词所不具备的语法特点,即前面可以加“很”。然而“心理动词”的提出却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究其原因在于:其一、从形式上看,虽然这类动词跟其他动词不同可以前面接受“很”的修饰,但又像典型的及物动词一样可以后接宾语;其二、从语义上看,这类动词指称的内容多与心理活动或心理行为有关,这是这类动词的共同特点。由于“心理动词”的划分在形式和语义上都有较为清晰的标准,因而“心理动词”的划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比照“心理动词”的划分依据,我们相应地提出“心理形容词”的概念。在实际语言中,形容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活动的形容词也可以带宾语,如例(1)到例(3)。这类形容词与其他形容词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形式上来说,这类形容词可以后接宾语;从语义上来说,这类形容词都是形容人的某种心理状态,鉴于这类形容词跟典型形容词一样均可受“很”修饰,但是从形式到语义上都与其他形容词有着明显的区别,故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心理形容词”的概念,并将心理形容词划分为形容词的一个次类。我们提出“心理形容词”之后,《语法讲义》中的原表则相应地变为下表:

二、心理动词与心理形容词的区分

在上表中我们将形容词区分为心理形容词和一般形容词,但是又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心理动词和心理形容词都可以前面加“很”,后面可以带宾语,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显然仅仅依靠前面是否能加“很”,后面是否能带宾语,无法区分心理动词和心理形容词,也远远不能揭示二者的本质差异。试比较以下三组例句:

第一组:

(4)王芳想暑假去黄山旅游。(5)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去看海。

第二组:

(6)实际上,她所以和他结婚,是因为他在精神上吸引她,兴奋她的缘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7)我那时还不是一只初长毛角的野鹿?什么颜色不激动我的视觉,什么香味不兴奋我的嗅觉?(徐志摩《自剖》)

第三组:

(8)说良心话,我们好像并没有真真正正恩爱过,但也算有感情,比如他紧张我的修养、前途。(岑凯伦《还你前生缘》)

(9)如果他们不惊讶我的裸脸,那我也就敢裸脸直面社会。潘平《走出自我悲悯》

(10)我第一眼看见这老头儿时,心里好难受他在做乞丐的事,但他的脸上那么羞愧,好像他恨自己这么干。(皮皮《比如女人》)

(11)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初恋的玄时,我以为他会高兴我们已经有了爱的结晶。(杨沫《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

以上第一组的三个例子中的“想”、“喜欢”都是心理动词,后面可以很自然的接宾语。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兴奋”、“紧张”、“难受”等均为心理形容词,也可后接宾语。虽然心理动词和心理形容词都可前面受“很”修饰,后面接宾语。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异。

1.宾语论元角色的区别

从语感上来说,第一组心理动词后接宾语的例子感觉很自然,而第二组、第三组心理形容词后接宾语的例子感觉不如第一组自然。究其原因在于,在第一组例句中,“主语+心理动词+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动作行为+受事”的关系,这是典型的S+V+O表达的语义关系,其中的宾语充当受事的论元角色。而第二组和第三组心理形容词后接宾语的例子中,宾语并非充当受事的论元角色。

1)宾语充当使事的论元角色

第二组例子可以转换为:

(6a)她所以和他结婚,是因为他在精神上吸引她,兴奋她的缘故。——

(6b)她所以和他结婚,是因为他在精神上吸引她,使她兴奋的缘故。

(7a)我那时还不是一只初长毛角的野鹿?什么颜色不激动我的视觉,什么香味不兴奋我的嗅觉?——

(7b)我那时还不是一只初长毛角的野鹿?什么颜色不激动我的视觉,什么香味使我的嗅觉兴奋?

这两个例子都能将“心理形容词+宾语”转换为“使/让+宾语+心理形容词”(如例7a、例7b),其中的宾语均充当使事(致使对象)的论元角色。再来看看第三组例子,均无法转换为“使/让……心理形容词”的形式。其内部可以分为两类:

2)宾语充当对事的论元角色

第一类:可以转换为“对……(感到)心理形容词”:

(8a)说良心话,我们好像并没有真真正正恩爱过,但也算有感情,比如他紧张我的修养、前途。–

(8b)说良心话,我们好像并没有真真正正恩爱过,但也算有感情,比如他对【我的修养、前途】感到紧张。

(9a)现在,我逼自己在不带弹力面罩(防止疤痕增生)的情况下接待家中访客。如果他们不惊讶我的裸脸,那我也就敢裸脸直面社会。–

(9b)现在,我逼自己在不带弹力面罩(防止疤痕增生)的情况下接待家中访客。如果他们不对【我的裸脸】感到惊讶,那我也就敢裸脸直面社会。–

例(8)、(9)中心理形容词所带宾语均充当“对事”(施事发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的论元角色。其中的“心理形容词+宾语”均能转换为“对+宾语+心理形容词”,如例(8)中“我的修养、前途”是“他”紧张的对象。例(9)“我的裸脸”是“他们”是否感到惊讶的对象。

3)宾语充当因事的论元角色

第二类:可以转换为“因为……(感到)心理形容词”:

(10a)我第一眼看见这老头儿时,心里好难受他在做乞丐的事,但他的脸上那么羞愧,好像他恨自己这么干。–

(10b)我第一眼看见这老头儿时,因为他在做乞丐的事感到心里好难受,但他的脸上那么羞愧,好像他恨自己这么干。

(11a)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初恋的玄时,我以为他会高兴我们已经有了爱的结晶。–

(11b)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初恋的玄时,我以为他会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爱的结晶】感到高兴。

在上例中宾语均充当“因事”(原因)的论元角色。例(10)中“我”之所以会感到“难受”是因为“他在做乞丐的事”。例(11)我认为“他”会高兴的原因是“我们已经有了爱的结晶”。综上,心理动词和心理形容词的第一个区别在于,其所带宾语在句中的论元角色不同:心理动词所带宾语在句中充当受事的论元角色,而心理形容词所带宾语在句中则充当另外三种论元角色:使事、对事、因事。

2.意向力方向的区别:由内到外与由外到内

塞尔(1991)[8]在《心、脑与科学》一书中收录了《意向性及其在自然语言中的位置》提出了“意向力”的问题,这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此外,Quirk(1985:434)[9]也指出虽然形容词的典型语义特征是静态的,但是那些可以主观量度(subjective measurement)的形容词可以看做是动态的,可以代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心理动词和心理形容词第二个重大区别在于其意向力的方向不同,心理动词的意向力方向是“由内到外”,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主动发出的力。而心理形容词的意向力方向则为“由外到内”,是外界的事物引起认知主体内心产生某种心理状态。其形式上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在前面加“感到”。例如:“喜欢”、“想”、“关心”等心理动词,都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主动对外界发出的意向力,不能说成“感到喜欢”、“感到想”。而“紧张”、“难过”。“烦恼”等心理形容词都是外界的事物引起作为认知主体的人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故而可以说“感到烦恼”、“感到好奇”。能加“感到”的代表其心理状态是由外界引起的,是被动的,是心理形容词。不能加“感动”的代表其心理状态是自发产生的,是主动的,属于心理动词。综上,心理动词与心理形容词有两点区别,其一所带宾语的论元角色不同,其二为意向力的方向不同,如下表所示:

三、古汉语中“心理形容词+宾语”现象

心理形容词后接宾语,并非现代汉语才产生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早已大量存在。在古代汉语中,心理形容词所带宾语充当的论元角色也有使事、对事和因事三种类型:

1.古汉语心理形容词所带宾语充当使事的论元角色

古代汉语心理形容词所带宾语充当使事的论元角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使动用法”。陈承泽早在《国文法草创》中就已经指出了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均有使用用法,不过他当时使用的术语是“致动用”(1924:73)[10]。王力在《汉语语法史》(1982:262)[11]中指出使成式(causative form)“在上古汉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上古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已经有了“使动用法”,这是“使动用法”这一术语的较早表述。因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赘言。古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用例如下:

(1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富之:使民富裕】

(13)马骇舆,则莫若静之。(《荀子·王制》)【静之:使马安静下来。】

以上诸例是一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还存在心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14)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之:使归顺的百姓安心。】

(1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乐其志:使自己内心快乐。】

以上二例中宾语的论元角色都是使事。例(14)用现代汉语表述则为“安心百姓”,例(15)用现代汉语表述则为“快乐自己的志趣”。“百姓”和“志趣”都是动作行为的致使对象。

2.古汉语心理形容词所带宾语充当对事的论元角色

古代汉语中心理形容词带宾语的用例中,宾语也可以充当对事的论元角色。如:

(16)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怪其无征:对地动仪不灵而感到怪异】

(17)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之:对桃花源里的景象感到很奇怪】

以上诸例中宾语的论元角色均为对事(动作行为的对象),其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均可添加对事的标记“对……”。

3.古汉语心理形容词所带宾语充当因事的论元角色

古代汉语中心理形容词带宾语的用例中,宾语还可以充当因事论元角色。如:(18)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伤离别:因为离别感到伤感、伤心】

(19)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苦秦:因为秦朝压迫而感到痛苦】

这类例句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均可在心理形容词的后面加上“因事”的标记“因为……”。

综上所述,汉语中心理形容词后接宾语,并非现代汉语才产生的现象。且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其所带宾语均可充当使事、对事和因事的论元角色。

四、结语:论词类的再划分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心理形容词”后,又从主宾语的论元关系和意向力的方向这两个角度对都能前面加“很”后面带宾语的心理动词和心理形容词予以了区分。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将《语法讲义》中原表修正为下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朱德熙《语法讲义》中指出第三小类谓词(前面不能加“很”,后面不能带宾语的谓词)都属于动词,我们(刘斐,2008)[12]曾指出该类谓词中还有大量的形容词(如绝对的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及众多带有文言色彩的形容词)均符合第三小类谓词标准,但均不属于动词。因此我们曾提出引入一个次标准,即用前面能否加“没(有)”的标准将该类谓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区别开来,并从“有界”和“无界”的角度解释了该类谓词中的形容词不受“很”修饰和不受“没有”修饰的原因。并将《语法讲义》的原表修正为下表: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语法讲义》中原表可以总体修正为:

综上所述,仅仅依靠《语法讲义》所列的两条标准,即前面能否加“很”和后面能否带宾语,无法将形容词与动词有效的区分开来。上表第一类谓词(前面能加“很”及后面能带宾语的谓词)及上表第三类谓词(前面不能加“很”及后面不能带宾语的谓词),并非如《语法讲义》所言均为动词,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形容词。我们引入宾语论元角色和意向力方向这两个标准对第一类谓词中的心理动词和心理形容词予以区分,并引入前面能否加“没有”,对第三类谓词中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予以区分,以期更为明晰地区别出第一、第三两类谓词中动词和形容词。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Li&Thompson1981MandarinChinese:A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3):3-10

[6]陈望道.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7]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杨音莱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9]Quirk.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10]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1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刘斐.议《语法讲义》中第三小类谓词[J].语文学刊.2008(7):98-101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Adjective with Object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ZHANG Hong-qian,LIU Fei

(Chinese depart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Psychological adjective is a subcategory of adjective,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adjective both in form and meaning.One obvious difference is that in Chinese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sychological adjectives with object structure.Although psychological adjectives overlap with psychological verbs in syntactic distribution,the role of the argument and the direction of intention force that the object attached are quite different.Based on this,the book”Grammar Notes”may be further subdivided on the category of predicate.

psychological adjective;object;role of the argument;predicate subcategory

H043

A

1008-2395(2011)05-0083-05

2011-08-05

基金课题: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张虹倩(1988-),女,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主要从事语源学、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刘斐(1984),男,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主要从事修辞学、篇章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所带论元谓词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深山狩猎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易错题练习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AneCan恋爱观大调查!
配位方式支配模式论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