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2011-12-26黎美艳
黎美艳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通过设计各种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呢?
一、创设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数学问题,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平行与垂直”这节课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往桌面上仍两根竹签,然后观察两根竹签的位置关系,再把两根竹签的位置关系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想象:如果继续往桌面上仍两根竹签,两根竹签的位置可能会有哪几种情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想象,画出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我又设计了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动手延长图形中的两条直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知道了第一组图形中的两条直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能相交;第二组图形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能相交。学生通过亲历这个实践活动,不但深刻地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而且体验到了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过程,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自我发现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所以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法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我首先让学生们大胆地猜想:“梯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接着,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利用课前准备的梯形纸片,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小组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观察得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有的小组将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把一个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而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是原来梯形的面积,从而也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的小组用割补法,把一个直角梯形沿着腰的中点割成两个小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长方形的宽相当于梯形的高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也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整个探究过程,从而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也能从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可根据学生具有不同思维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例如,在教学“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哪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1/3、1/4、1/5、2/9、2/16、4/21、3/20、7/15)我先把这8小题分成4组,让学生分组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我就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有关,因为分母是双数的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5的分母是单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分母是4或5的倍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又有学生反驳:“我不同意他的观点,7/15的分母也是5的倍数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应该跟分母有关,如果分母含有3和7的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因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整节课,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以及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
四、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用画“正” 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之后,我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要求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六一”主题班会的主持人的得票情况。在统计活动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画“正”字方法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也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作用。又如,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正值我家装修房子,我正准备预算做壁柜需要多少油漆。于是,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题目是这样的:我家计划做两个长2.4米、宽0.6米、高2.7米的壁柜,壁柜的左面和后面靠墙,底面架在地板上,这三面的外面不用涂油漆,其他三面的外面都要涂上油漆。如果每平方米用油漆0.5千克,我需要买多少千克油漆才够用?由于这是老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乐于接受,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学生经过认真地计算、交流,终于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正体验到自己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我们更多地强调让学生“听好”“记好”,极少让学生动手、感悟、体验,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数学很枯燥。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未来社会高素质的公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提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条件,让他们放飞思维的翅膀,在数学天空中快乐地翱翔。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