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执政党理论创新的三个基点
2011-12-25冯婷
冯 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 710128)
论执政党理论创新的三个基点
冯 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 710128)
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不断创新其执政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发展的、唯物的历史观为基点,永葆活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理论创新;发展;执政党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理论创新是其先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我党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指导下,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指导思想,而这些思想又都具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本文将结合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的唯物辩证思想对我党理论创新基点做以下分析。
一、反对“机械”,勇于创新
执政党的理论创新是执政党的生机所在。毛泽东思想的提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发展,无不显示着我们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成就,这样的创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它必然成为我们党不断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
我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与旧唯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旧唯物主义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现象,看不到不同自然现象之间,以及人类生活同自然现象之间运动规律的重要区别。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论是自然现象的改变、动植物的生长乃至地球、宇宙空间运动,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同机器的运转,有了固定的模式,照着固定的方法去生产。但是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忽视了作为世界主体的“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仅仅单纯的类比自然界,那么我党也就不会有什么理论创新,我们的民族也就不会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就是我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表现。
我们一再强调“创新”是新时期我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大基点,是因为创新不但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更是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它要求我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克服旧唯物主义缺陷,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状况来制定方针、政策、路线。它同时要求我党的理论创新要科学的反映“三大规律”、实际地推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和要求的满足,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概念上提出“新”的东西。这是一个不断再认识的进程。
二、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发展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新时期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它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发展置于“第一要义”的关键地位,突出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意义,也为执政党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党理论创新的第二大基点。
而旧唯物主义理论的第二大缺陷在于它的“形而上学性”,这点与科学发展观截然相对立。旧唯物主义认为:我们不能把自然现象理解为一个过程,而应把自然运动看作是周而复始的;不能把历史理解为普遍联系的运动过程,而应把历史理解为单个事件的汇集。这显然是与历史的发展相背离的、荒谬的说法。
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过程,执政党如何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科学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就必须认识清楚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党四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历史的实践已经为我们证实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性了。
我党始终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结合中国实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毛泽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动力问题,毛泽东在1957年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为唯物史观增添了新的范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其二,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毛泽东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必然具体表现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当新中国初始时的主要矛盾基本解决了的时候,毛泽东就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八大会议上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发展观进行了科学地扬弃。他明确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提法比较好。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就此做深入的具体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一些提法妥当。”[4]党的十三大报告把生产力理论进一步提高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加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承认并且充分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反作用;但是,只有在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承认生产力是根本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不陷入主观随意性。”[5]这一论述,把着眼点突出地放在经济基础上,强调经济的发展,恢复了生产力因素决定力量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党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它为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加强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就不可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他强调,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目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我们在发展途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再一次娴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的理论成果。现实生活是科学发展观的不竭之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国当下的历史发展阶段,描绘出国人生活世界的实质,使人成为变革生活世界的主体。回应了社会提出的新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毛泽东非常突出政权为核心的上层建筑反作用;邓小平极力强调生产力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作用;江泽民高度重视政党建设为重点的上层建筑反作用;胡锦涛力举科学持续的发展观。不同阶段的理论创新,是对社会发展理论认识过程中辩证法的使用,体现了“四代领导人”在中国化发展理论过程中的克服与保留、传承与发展,是我党理论创新杰出的表现。
三、反对“历史唯心”,积极探索真知
发展是一个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但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任何有违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由此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正如旧唯物主义一样,在社会领域中以精神为理论解释的逻辑出发点,无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必然会酿成重大恶果。
我党在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也是执政党理论创新的第三大基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任务,需要鼓励和支持科学的理论创新,尊重和保护全党全国人民理论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唯物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致力于解决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系列矛盾。要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如此才能真正领导我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新起点,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任务,面临的是全新的挑战,在全新的环境中,我党仍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论为基点,坚持“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遵循执政主体与一系列对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真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开拓新境界、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就。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1.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3.
[3]党集体创作.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R].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1-182.
[5]党集体创作.中共十三大工作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王征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基础[J].现代哲学,2009,(2)
[2]云吉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J].前沿.2006,(12)
冯婷(1986--),女,陕西汉中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