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蕴※

2011-12-24宋晓敏迟晓蕾

党政干部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宋晓敏 迟晓蕾

(1.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2.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蕴※

宋晓敏1迟晓蕾2

(1.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2.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实践和国际影响上都具有现实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在实践层面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并进一步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关照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各个角度实现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自身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意蕴

自从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命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动中国理论进步和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和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以自己的理论特色和现实影响力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在理论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体系。近代以来中国历经了改良和革命,在被动的现代化道路上历经各种思潮和学理的检验,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新的社会民主思想在中国普遍传播,中国社会最终接受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进一步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中国国情,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尔后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后历史发展的复杂脉络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小平在曲折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中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惑我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社会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构成。之后作为这一理论的延续和补充,江泽民、胡锦涛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新的界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新理解,没有奢谈空谈理想,而是立足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因为毕竟“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3]理论的选择取决于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当革命或建设的条件发生改变时,我们的理论决定了道路和旗帜,决定了进步或后退,因为当理论确定后,它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实践的发展。

站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基础上解释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现了落后国家跨越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既是理论的超脱运用,又是实践的既存模式,从各个方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面貌。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结合当代中国的需要,继承了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无论如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与当前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现实的结合,这种结合超越了理论的局限,准确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精神内核,一方面表现了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实现了对马克思跨越内涵的丰富。因此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实践中逐渐发展为成熟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且在各种社会主义理论模式的比较中体现出理论的前瞻性,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二、在实践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推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理上脱胎于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是东方社会理论中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而实践发展中它又是在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借鉴和对斯大林模式经验教训的吸取中逐步完善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全球化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修正改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态,寻求发展的最大化,这时起源于马克思植根于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发挥了巨大的实践纠偏和理论转向作用,自身也随之日益发展起来,使社会党国际成为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随着冷战的发展,在美苏的较量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逐渐暴露出它固有的局限性。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中,列宁1924年逝世后,斯大林在1926年宣布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国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可以说斯大林并没有真正理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认为它是暂时的退却,没有把它上升为苏联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走的特殊社会发展道路,所以他没有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1936年左右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人不断在苏联实行改革,但是基本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总体框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打破苏联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的努力失败后,为改变现状,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寻求改革之路。这时的中国以巨大的理论勇气率先打破僵死的模式,顺应时代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在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下和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条件下,决定进行中国式的改革开放,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和不断的探索中,在上世纪80年代顺应世界的发展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时说:“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5]这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基调。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既站在传统社会主义奠定的发展基点上,又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后期发展中的桎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综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提升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马克思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基点发扬中国传统,走上了中华民族复兴发展之路,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崭新的一笔。

三、在国际影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发展运动具有关照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续发展指导完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历史性推进,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探索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在斯大林时期之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陷入偏颇和极端化的时候,历史又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门,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历史性推进。

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不能天然取消各国社会主义的成长和演进过程,不能代替属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主义特殊发展模式,同时马克思也说过:“在历史的长空中,没有一个国家曾经是这个运动的先行者,将来也不会是这个运动的模仿者。”[6]在现实社会运动面前,马克思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任何具体模式,是由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共同组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领导中国首先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革命道路,即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尔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邓小平的指引下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代表了社会主义一种崭新的发展思路,体现了社会主义新的勃兴,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发展模式的借鉴。

但是这种借鉴并不是绝对的,社会主义总体思想是抽象的。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7]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中的各国的具体条件都是不同的,必然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不同解读,以致产生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这当中中国模式的崛起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样一个属于历史积累和时代形成的体系模式,它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模式,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社会主义理论必须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改革自身。因此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它并不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各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根据各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都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发展的起点和侧重点都不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引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原点上提升,在社会主义S型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中国社会的特殊发展,具有实践价值,并且在具有自己特色的同时呈现出世界性的意义,在与世界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比较中体现了自身发展飞跃的优势。因此在苏联解体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重要的坐标参照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百年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1]毛泽东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1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66.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责任编辑 张小莉

D619

A

1672-2426(2011)05-0025-02

宋晓敏(1979-),女,吉林吉林人,大连海洋大学人文法律系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

迟晓蕾(1982-),男,吉林长春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消费社会型构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L10BKS02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