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分析
2011-12-23林吟昕
林吟昕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中国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分析
林吟昕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作为一种国家传播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生产力是发挥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将研究视野由传媒产业拓展到整个信息传播领域,在借鉴和调整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的比较,分析了中国信息传播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现状和不足,从增强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了我国信息传播的产业发展战略。
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生产要素
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作为一种国家传播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由该国生产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这种传播对他国的影响力共同构成。中国自入世以来,各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日渐提高,信息传播领域也不例外。一国的传播实力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对它的研究需要超越单纯的产业竞争视角,而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南京大学的丁和根教授提出,可以通过对波特“钻石模型”的借鉴和修正来阐明和评价这种竞争力,新的分析框架共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同业竞争、传播渠道、内容要素和政府行为七个要素[1]。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的比较,主要从提高生产要素优势的角度来研究我国信息传播整体实力提升的发展战略。
本文涉及的“信息传播”是一个大信息、大传播的总体性概念,它的所指应该涵盖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文化、传媒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属性的意涵,也应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等领域的非产业基础属性的意涵[1]。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生产要素是每个产业都拥有的“互通有无的根本”,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2]。信息传播业的生产要素,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上——即信息传播赖以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是“硬”的,它需要强大的硬件设施和网络支持——它既关乎信息传播的产业基础部分,更是信息传播软实力的发动机。
表 1 信息传播生产要素指标分类表
广义上,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它们与每个产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又可以细分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为了进一步区分在竞争优势中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迈克尔·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 (basic factor)和高级生产要素 (advanced factor)。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 (如电脑科学家和工程师)、各大学研究所等。
由此可见,信息传播业的生产要素,指的是信息传播的物理介质、技术力量、传媒规模以及传播网络,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生产、携带、传递信息的一系列的物质工具和技术手段。具体指标分类见表 1。
从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信息传播的生产要素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它不断改变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高品质的生产要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性驱动力,它不但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减少了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等。例如,发展一个良好的传媒和通信基础设施网络能保证信息快速而自由地流通,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和进出口水平的先决条件;而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生产力的变化情况;对生产力影响最大的是商业投资,因此,需要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使信息传播行业中的企业能够通过正规、高效的渠道获得企业活动所需的资金。
一个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实质是一种“比较生产力”,即某国或某区域的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他区域的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市场供给、获利水平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竞争能力,也就是这一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那么,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信息传播业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竞争力如何呢?
一、中美日俄印信息传播基础设施比较分析
(一)电信基础。
从总量来看,一方面,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的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据统计,截至 2010年 9月,我国的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突破 11亿大关,移动电话用户达 8.23亿;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截至 2010年 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57亿人,跃居世界第一,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光缆为主要传播媒介,多种传送技术共同构建的大容量、高带宽、高质量的基础网络平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数字影院总数位居全球第一,银幕总数仅次于美国。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截至 2008年底,我国共有电视台 277座,中、短波 (AM)转播发射台 808座,调频 (F M)转播发射台1.21万座,移动卫星转播车 60辆,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 320.5万公里。2009年,全国光缆线路达到 826.7万公里;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 86.63万Mbps,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3G技术标准的 TD-SCDMA网络也已经开通。
但是,从基础设施的普及状况看,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拥有方面虽然总量惊人,远远超过印度,但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俄罗斯基本持平 (见图 1及表 2)。
例如,早在 2005年,美国家庭电脑普及率就已达 61.8%,并且在这些拥有电脑的家庭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87.6%,而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家用电脑拥有率为 41.5%,农村居民家庭的电脑普及率仅为 2.1%。截至2003年 10月,美国互联网人数已超过 1.4亿人,占美国总人口数的 58.7%[4],而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虽然发展很快,但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仍低,仅为 29.5%。
表 2 中美日俄印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对照表(单位 :部 )
图 1 中美日俄印每万人国际互联网宽带传输速率对比图 (2009年)(单位:Mb/s)
(二)传媒基础。
1、美国:遥遥领先。
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信息传播业大国,被媒体公认为全球传媒的领导者,拥有默多克新闻集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好莱坞、百老汇、谷歌等传媒巨头,其产业基础也在数量和质量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美国的信息传播业由九大产业主体组成:电视、广播、报业、电影、音像、杂志、图书、互联网和通讯社。这九大媒介为美国创造了信息传播业强大的产业基础,在影响全球舆论环境、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方面可谓叱咤风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 2004年,美国的日报总数为1 456种,日报的期发行量5 519万份,每千人日报拥有量为 269.2份;同时拥有各种电台13 476座,收音机 5.2亿台(平均每人 2台),各种类型的电视台、站13 019座,大大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全球发行量位列前十的综合性杂志中,美国占了四位,并且读者数都在 900万人以上。美国发达的电影和音像产业更使其成为举世闻名的“梦工厂”,好莱坞的电影在全球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成为全球音像制品的主要提供者[5]。
2、日本:体系庞大。
日本信息传播产业的基础体系庞大,其主要由报业的五大报系、广播电视业的五大电视网和日本广播协会 (NHK)、出版业的几家大型出版集团以及通讯网络新媒体共同组成,集中度很高。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日报报社只有 120多家,但日报发行总量却达到了7 081万份,其集约化程度之高,在全球报网中实属罕见。除了五大全国性报纸外,中小城市的地方报业市场基本上保持了一城一报的格局。
日本的收音机产量排名虽然在美国、中国、俄罗斯之后,但电视却排名全球第三,可算得上是顶尖的广电大国。日本广播协会 (NHK)和日本电视网 (NTV)、富士电视台 (FUJ ITV)、东京广播公司 (TBS)、朝日电视台 (TV ASAH I)、东京电视台(TV TOKYO)组成了全国性的电视网,并在地方开设分局,全国电视覆盖率达到100%[6]。在互联网方面,根据日本总务省 2009年 1月发布的报告,目前日本互联网用户达9 091万,人口普及率达 75.3%,宽带网络已进入以光纤为主的时代。
3、印度:不断壮大。
虽然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它却是亚洲传媒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报社和出版社的数量,还是其出版发行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可以列为世界之最。2005年,印度的报社总数为 4.38万家,其中私营报社多达 3.98万家;出版社总数为 1.13万,其中私营的达1.1万家,报纸的种类多达 5.2万种。即使在全球报业遭遇金融危机沉重打击的 2008年,印度报纸的数量增速不减,达到了创纪录的 6万种,发行量突破 1亿份,读者数量达 2亿人。
2005年,印度的收音机的普及率为37.7%,覆盖率达到 100%,有 198家国营电台,16家私营电台,电视机的普及率为 11.8%,地面电视台总数为 51家,卫星频道总数已达百余个,电视收视户8 000万,有线电视收视户达5 200万 ,位居世界第三[7]。
4、俄罗斯:相对稳定。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 2002年,俄罗斯共有各类日报 436家,各种非日报类报纸3 578家,免费日报 3家,免费非日报2 779家,总计各类报纸约7 850家;出版社 1.5-1.7万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上千座,而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美国俄罗斯现有登记注册的报纸20 000多份,杂志 11 000多份,各种电视机构2 574家,数十家通讯社。
5、中国:大而不强。
从传媒市场规模上看,我国传媒业体系比较完善,国内庞大的人口基础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又为传媒业的快速“做大”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报纸、杂志、图书、电视、广播、电影、网络、新媒体等各个领域产品总量惊人,规模优势十分明显。截至 2009年底,我国共有报纸1 937种,总印数439.11亿份;期刊9 851种。电视频道3 287个;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 1.74亿户;国产故事影片 456部,票房收入达到 62.06亿元,在全球国家电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九;截至 2010年 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4.2亿,稳居世界第一,宽带用户36 381万,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宽带接入市场。
由此可见,在传媒基础领域,中国以庞大的总量获得了强大的“基因”,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行业,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着,不仅赶超美日,并且大大超越俄罗斯和印度,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潜质的国家之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媒基础在普及率、人均占有量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而这两个指标,恰是衡量传媒发展水平的“硬”指标,真正彰显一国传媒产业在生产力方面的发达程度。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传媒总量上已经逐步赶上发达国家,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率 2009年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使再庞大的传媒总量也不得不大打折扣;进一步分析,中国传媒在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东部传媒产业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则偏低;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时尚且不受文化水平限制的媒体人均占有量高,报纸、杂志、图书等纸质媒体普及率则较低。这显示,我国传媒结构是不均衡的。
二、中美日俄印信息传播人力资源比较
信息传播业属于高新产业,需要熟业务、懂技术、擅协调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本文将信息传播的人力资源要素分解为两类:科学家、工程师和电信、媒体从业人员。其中,由于难以找到信息传播行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确切数量,笔者参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 2005—2006》中关于企业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的统计指标,而电信、媒体从业人员数量则通过 World Developmengt Indicators Database的统计获得。对比如下:
表 3 电信从业人员数 (全职)
根据 2009年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国内总共有5 000多家新闻媒体,媒体从业人员已达百万,加上网络编辑,从业人员 375万人,而相比较而言,美国 2001年信息和文化产业以及艺术、娱乐、消遣业两大部门从业人数为 553.5万人,占从业总人数的 4.8%,增加值为 4063亿美元,占 GDP的 4%。
通过综合指标对比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在信息传播业的人才方面仍然具有强大的领先优势,信息传播行业甚至改变了它们的就业结构。就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83年美国信息业的从业人数已经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 56%,2006年,美国就业人口已经有一半以上在 IT企业或信息密集型企业以及传媒企业工作。而2004年,我国电信从业人员数占就业总人口数的 0.9%,2009年传媒从业者人数仅占就业总人数的 0.4%,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表明,到 2003年,我国从事高技术发展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 156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比之美国和日本相形见绌。不仅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在传媒界,在我国近百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中,懂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所占的比例还不到 1%,传媒企业管理人员的匮乏,阻碍了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可见,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传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人才的匮乏将影响我国信息传播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积累、再循环能力。
三、中美日俄印信息传播资本和技术资源比较
前文已经提到,对生产力影响最大的是商业投资,而要使产业具有强大而可持续的竞争力,则要通过长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使产业保持领先优势或实现赶超。对于近年来发展壮大的信息传播行业来说,一个成熟、稳定、高效的金融市场和拥有标新卓越的技术水平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衡量生产要素中资本资源的水平?笔者使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2009—2010》考察金融市场和产业技术研发水平的一系列指标,排名或实际数值比较见表 4。
表 4 2009—2010各国金融市场和技术水平指标排名表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信息传播产业已经在市场导向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通信和传媒行业的投资结构明显改善,计算机、通信类产业从过去单纯注重加工制造,转向制造、软件、网络、信息服务等领域较为全面的发展,建立了 9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 34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而传媒行业如今已形成国有、民营、外商投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区域布局上,也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环渤海等地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一批出版、印刷、物流和数字出版基地已经或正在建成,有的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虽然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信息传播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高端性和专业性,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仍然与发达的美国和日本有较大差距,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落后于印度。
在资本资源的利用方面,我国证券市场秩序依然不规范,社会信用体系不全,造成了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和投融资的困难。因此,如何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共同投资也是我国信息传播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知识资源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客观地说,主要优势仍集中在传统整机和低端零部件产品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上,实用专利登记数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1998—2000年,OECD发布的数据中,日本和美国的每百万人拥有的通信技术专利数达到了 23.2和 13.1件,而中国榜上无名。2005年,在我国国内申请的信息技术发明专利主要由国外企业控制,国内外申请比例为 1:2.6,国内企业在国际上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更少。因此,在产业基础上我国仍然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外依存度高、尖端型和高层次复合人才匮乏等问题。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中国的信息传播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信息网络方面,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电子信息企业和传媒集团,拥有了一些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人均占有量小,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人力资源的利用仍有瓶颈,而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依然亟待完善——这些都导致了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数字鸿沟”。在文化与意识形态国家竞争日益激化的时代,如何稳步提高信息传播生产力要素的竞争力,仍然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实施中国特色的信息传播产业发展战略
对于中国而言,要增强信息传播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必须在生产力方面努力实现从低级生产要素向高级生产要素的转化,从一般生产要素向专业生产要素的转化。同时,必须重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加重视“竞争主体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优化创新能力”[8]。
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发展信息传播业不可能“面面俱到”。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迎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基本对策,是坚定不移地执行“赶超战略”: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定位“带动型、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
1、发挥后发优势,缩小技术差距。
从目前的状况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综合国力的弱势地位在短时间内 (甚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都是无法改变的,并且我国的科技和文化的弱势地位也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因此,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仍然需要一定的“拿来主义”:一方面保证引进数目,大量引进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科学技术、信息产品、文化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高新产业;另一方面加大引进力度,缩短我国在科学技术、管理、文学艺术等书刊出版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时间差,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参考。
2、保持比较优势,发展高级生产要素。
从我国现有资源的相对位置来看,发展信息传播业中“相对劳动密集型”的部门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做法。即继续发展信息产业中的加工制造业,增加利润、剩余和积累,将信息传播的电信基础、传媒基础设施做大、做强,向更高级的国际化水平进军。
但是,建立在低素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我国在着重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时还要注意促进劳动力逐渐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本发展。无论是电子信息产业还是文化传媒产业,都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创新和完善信息传播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营造培养和吸收人才的环境,为信息传播业的发展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产业领军人和技术带头人。
3、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基础产业发展。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顺其自然,但如果片面根据中国现有的比较优势配置产业,我国将永远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无法获取较高的附加值。放眼未来,产业的超越最终要建立在技术超越的基础上。
信息传播业最发达的美国,其产业发展战略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由政府精心选择并牵头组织部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有助于维护产业领先地位的重大项目。我国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时,也应该以推动核心技术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为要务。具体说来,要将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集中优势力量大力发展。
此外,还要认真面对与文化传媒产业相关的中长期、深层次的技术问题,例如 3G、4G和电子纸等未来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前景、数字化可能引发的媒体融合等,在现有条件下,文化传媒企业要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以和已有的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联手,大力发展数字化装备、交互电视系统、卫星电视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宽频线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抢占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技术制高点,形成支撑文化产业的强大的高新技术后盾。
4、加快产业基地和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建设,打造集群竞争优势。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但无论是规模还是研发能力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下一步,我国应进一步扩大规模,遵循电子信息产业区域聚集的发展规律,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大、科研开发能力强、骨干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和园区,注重产业发展综合环境和配套体系的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幅员辽阔,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合作的基础。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尤其是传媒产业最繁荣活跃的地区。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向世界,比起信息产业,更需要国家的规划和扶持。中国文化产业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实物资产、人文传统、金融资本、专利技术、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的存量都是相当可观的,但是时至今日都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以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一直在全球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播全球化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趋势,中国要提升信息传播国家竞争力,就要致力于建设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生产一大批知识含量多、科技含量高、信息含量大、原创性强的文化产品,形成精品积聚优势。这就要求我国文化传媒产业一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藩篱,对文化资源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整合,打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团;二要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建立报纸、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作和网络资源共享的跨行业集团;三要放松国家管制,让部分强势媒体能够整体上市,为其跨媒体、跨行业的投资和兼并收购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制造相对开放、活跃的媒体环境。
[1] 丁和根.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J].新闻大学,2010(4):136-142.
[2] [美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0.
[3] CNNI C.第 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OL].(2011-01)[2011-01-21].http://wenku.baidu.com/view/9cb9d6c6aa00b52acfc7ca7d.h tml.
[4] CNNI C信息服务部.全球互联网统计信息跟踪报告(第 2期 )[M].(2004-12-14)[2011-01-21].http://www.cnnic.net.cn/download/manual/2004121402.pdf.
[5]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4.
[6] 明安香.全球传播格局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09-414.
[7] 新华网.经济危机冲击各国报业印度报业.痛并快乐着[EB/OL].(2009-06-24)[2011-01-21].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9-06/24/content_11591894.htm.
[8] 王丽萍,李创,汤兵勇.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及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6(2):1-5.
Keys words:infor mation trans miss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factors of production;the diamond model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Chinese Information Tran sm ission
L IN Yin-xin (School of Journalism&Communication,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China)
As a nation transmission power,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an organic composition of the county’s comprehensive powerwhere productivity is to develop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and premise.Thispaper will expand the view from the media industry to the entire field of infor mation trans mission,in the reference and adjustMichael Porter"The DiamondModel"basis,throug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pan,India,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comparison,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China’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proposed ou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gle.
G206.3
A
1007-8444(2011)02-0257-07
2011-02-1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我国信息传播的国家竞争力研究”(NCET-06-0455)。
林吟昕 (1986-),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