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永远是民族村的一员”

2011-12-20蔡春丽

今日重庆 2011年6期
关键词:刘倩李波村支书

□文/本刊首席记者 蔡春丽

“我永远是民族村的一员”

“I’m Always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ity Village”

□文/本刊首席记者 蔡春丽

今年“六一”儿童节,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新局局长李波,早早地给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村的贫困户刘洪建捎去200元,让他给他的孩子和村里的留守儿童刘倩买新书包和粽子,并带上节日的祝福。

自去年9月李波作为重庆市委党校2010年第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到民族村开展“三进三同”活动,民族村如诗如画的秀水峻山、能歌善舞的土苗乡亲,就始终令李波魂牵梦绕。七天的民族村之行,李波与民族村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民族村村主任石登春对李波说,“你们是解放后到民族村所住时间最长的城里干部”,简单朴实的话语,让李波感到了与农民群众的距离。七天的“三进三同”,也让李波深深体会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丈量与百姓感情的长度;只有服务群众,才能拷问党性与责任的高度。

位于武陵山区的民族村,住着300余户人家1400余人,是一个苗族、土家族、汉族世代和谐相处的村庄。由于这里交通不便,资源贫乏,成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在民族村一周的时间里,李波和另外5名学员不辞劳苦,走访了村里近200户人家,详细了解到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学员们的每一次走访、交流、劳动,都是对农村现状、农民疾苦的深刻体会,都是心灵的洗礼和党性的锤炼。对李波触动最大的,还是这里秀美与贫瘠,淳朴与落后形成的巨大反差。

由于地处深山,民族村村民优生优育观念淡薄,家庭里普遍孩子多,留守儿童比例更高达60%。

12岁的留守儿童刘倩让李波十分牵挂。刘倩的婆婆爷爷爸爸妈妈全部外出打工,放学后她要独自回家做饭照顾自己。在民族村小学,刘倩手捧着学员们送去的月饼,对李波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一个中秋节!”这令李波心中有一种难言的痛!

在民族村小学的教室窗台上,有两个易拉罐种着的几颗小草引起了李波的注意,小草顽强地生长着,那是13岁的留守儿童李禹亲手种的。她说,她希望自己像小草一样快快长大,好出去打工,让爸爸妈妈早点回来,她好想他们……李禹稚嫩的声音让李波心酸、流泪。

当李波来到联系的贫困户刘洪建家里,看到这个家庭竟有5个孩子。刘家的拮据状况,令李波十分感概,他当即捐出500元。离开民族村那天早上,李波又去他家,再次拿出2000元交给村支书,以解决他家几个孩子的学习问题。李波说,“教育是这个贫苦家庭未来脱贫的希望。”

在民族村,李波一直在思考:民族村的现状,折射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艰难。如何为民族村找到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让留守儿童的亲人可以返乡,让民族村过上美好的生活。在他看来,民族村虽然养在深山,却有着浓郁的土苗风情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的老百姓想发展、思发展、盼发展。重庆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提出的“深入挖掘保护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提速共同富裕”,为民族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为民族村脱贫致富“支招”:民族村完全可以走特色发展的道路,通过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土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古村落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打造为突破口,寻求崛起的发展之路,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让村民享受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认为,可以借助沙坪坝以及主城其他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经验和优势资源,以借脑、整合、帮扶形式,助推民族村的文化发展。

三个月后的12月26日,李波将民族村的村支书和村长请到重庆,观看“沙坪坝2011年新年音乐会”。李波说,“我希望他们开阔眼界,感受文化的力量。”村支书在音乐会结束后感慨地说:“音乐会打动人心,我们有信心将秀山花灯等特色文化发扬光大,让特色文化帮助民族村走上富裕之路。感谢李波局长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李波则深情地对村支书和村长说,“我永远是民族村的一员,我会一直关心、关注和支持民族村的发展。”

关心留守儿童

与民族村村民依依不舍

猜你喜欢

刘倩李波村支书
村支书朋友圈里“带货” 村里“大久保”鲜桃售完
村支书
风从哪里来
四位村支书:“我们的‘两山’实践”
Rethinking Emotional Branding: Challenges, Risks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Branding
刘倩、王楠作品
Jamais trop tard
跟我学英语
仁心村支书德吉央宗
篮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