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来了“大干部”
2011-12-20
□文/本刊记者 熊 怡
小山村来了“大干部”
A “High-ranking Cadre” Comes to the Small Mountain Village
□文/本刊记者 熊 怡
2011年万物复苏的春天,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高燕乡凉桥村、五丰村,上至古稀之年的空巢老人,下至黄发垂髫的留守儿童,兴奋地见到了平生以来最大的官—“省城的干部”。4月11日—19日,重庆市委党校第三期中青一班一组11名学员,在这里开展了为期9天的“三进三同”党性锻炼实践活动。
什么是人间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学员涂红剑与他同组的10名学员一道,做了乡亲们一个多星期的“儿女”、“家长”。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最善的情感交流,也是干部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最美写照。
涂红剑的帮扶对象、结对“亲戚”郑礼轩,家住在高燕乡凉桥村三社一个叫做板凳垭的地方。这里方圆十几里,散居着30余户高山村民。淳朴善良的老郑夫妇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年迈的老郑右眼失明,生产生活十分困难,是急需帮助的特困农户。两位老人性格倔强,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但接下来的几天,涂红剑感受到了他们从怀疑到相信、从相信到感动的心路历程。
参加劳动
第一天,主客之间交流很少,老两口只是催着涂红剑早点休息;第二天一早,老郑的老伴为涂红剑送去一碗热腾腾的鸡蛋,却婉拒了他跟随他们下地的请求;第三天天刚亮,涂红剑就叫醒老郑,请他带自己走访山里散居的农户。路上,老郑犹豫着问:“你们是真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涂红剑笑着反问:“您说呢?”老郑笑而不语。
通过走访,涂红剑了解到散居高山村民生活艰难却不愿下山。一是故土难离、感情上割舍不下,他们说“祖祖辈辈生活于此,地离不开人,人离不开地啊”;二是他们担心一把年纪,下山找不到事做,失去生活基础。出行难、饮水难、学龄儿童上学难、空巢老人生活难,就成了这里非常突出的四大困难。
详细调研凉桥村、五丰村实际困难后,涂红剑与全组学员共同商议,决定想方设法为村民做几件实事:一是协调资金150万元,修建15公里乡村公路;二是联系捐赠80万元改建两所希望小学;三是协调资金10万元,兴建净化蓄水工程2处;四是协调资金、贷款70万元,帮助发展微型企业和山区特色农业;五是看望82名留守儿童,赠送价值2万余元的书包文具。
此外,涂红剑与县乡领导商量后,向特困户老郑夫妇承诺,筹集资金帮他们修缮危房。并且他个人将长期帮扶两户结对“亲戚”、长期资助学生两名。
细心的涂红剑还发现另一户村民郑义朝的爱人行走不便,了解后得知她常年受骨刺折磨,就特地为她送去了国内买不到的骨刺灵油。这件平凡的小事却让老两口感到,他做了一件能够让他们全家生活得更加幸福的大事。
时间一晃而过,当涂红剑和板凳垭的乡亲们告别时,郑礼轩的爱人余大妈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在板凳垭生活几十年了,这是第一次看见省城来的大干部,不嫌脏、不怕苦,与我们同吃同住,还为我们解决那么多的具体困难,真是谢谢你们了!”那一刻,只见不善言辞的老郑,眼里噙着泪花,似乎要表达一种难以言喻的惜别之情。
了解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