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声乐演唱中三种唱法的兼容并蓄
2011-12-19吴姿霖
吴姿霖
中国现今的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有“三种唱法”之说,特别是以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代表的各种声乐类大赛中,人们已经习惯地将声乐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三种唱法”之说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三种唱法”之说的概念还不够清晰,这给教育者、学习者乃至创作者带来了困惑,在声音表现上形成一个暗示性的误导,认为某人只能唱什么,某一首声乐作品只适合某种唱法等。同时,这也在教学上让学生产生了误解,认为其只想学什么唱法,什么老师只能教什么唱法等。所以,我们不应该一味强调“三种唱法”的区分和介定,而应将三种唱法相融合,做到“学有法,唱无定法”。
声乐教学的迅猛发展,为中国歌坛带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自198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数次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并存。20多年来,历届中央电视台赛事的播出以及观众对此的关注,使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概念加以巩固。“三种唱法”的概念一经推出,在一年内就曾有多篇文章发表对其不同的见解,并由此开始了长时间的讨论与研究。其中“民族唱法”是最热门的讨论话题。有的是研究讨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认识和发展,有的是将已有的民族声乐加以发掘和整理,有的是将唱法中西合璧,还有一部分的论点集中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名称定义的问题上,从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解释、定义、内涵和具体分类等方面展开讨论。因为这三种唱法的概念模糊,很难将其完全划清。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初学者都想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唱法,来确定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计划。有些人这样指导学生:胸腔共鸣好的就选择美声唱法;头腔共鸣好的学习民族唱法:音色醇厚的学习美声唱法;音色明亮或甜美的学习民族唱法;音量小的学习通俗唱法:乐感好的学习通俗唱法;乐感迟钝的学习美声唱法:表演欲望强烈的学习民族唱法;身形魁梧壮硕的学习美声唱法:体貌秀气的学习民族唱法等。这些判断和言论其实并无实际的理论依据,还影响了声乐学习者、声乐爱好者甚至大众的声乐审美趋向。也有些人在不停地探索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区别和定义,试图将这三种唱法拆离分类并系统地进行研究。在笔者看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应并驾齐驱、兼容并蓄,这样才能使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讨论逐渐激烈,在声乐界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掀起了争鸣的高潮。大家各抒己见,认为这三种唱法各有利弊。有人将相关的文章统计后得出结论:对分类问题持肯定或默认态度的占35.4%。他们认为三种唱法的分类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具有相对的合理性;既已约定俗成,只要适当加以完善即可。三种唱法使声乐比赛有了一个划分标准,归类比赛评判相对公平。而对分类问题持否定态度的占64.6%,他们认为“分类”是人为的、不科学的,具体体现在它束缚了美声唱法的歌者的中国民族意识,影响了演唱者的学习和发展,影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歌曲创作者的创作思维空间、束缚了综合歌手自身能力的发展。而且,分类并不利于三种唱法间的相互融合和交流,影响了声乐艺术舞台的多样化,也不利于声乐赛事的发展。
笔者认为,三种唱法的分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把人们引向了狭隘与技术的误区,给声乐教学者、声乐演唱的学习者乃至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带来了困惑。然而在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之中还有三种唱法的等级化区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种观点认为:“美声唱法是最科学的;民族唱法是最中国的,也有科学的成分;通俗唱法是最不成器的,技术含量最低,等等。”这种言论虽是极少数,但确实存在,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言论会影响我国声乐教育改革的正常发展,笔者认为此划分是弊大于利的。
作曲家徐沛东从作曲家的角度分析了“三种唱法”划分带来的副作用。他说,破除“三种唱法”的说法无疑有利于繁荣音乐创作,作为曲作者被“三种唱法”制约得太苦了。从以往的按不同唱法的模式动笔,转为先放开写歌,再寻找合适的歌者来演唱。其实声乐演唱是为声乐作品服务的,也就是说演唱不同的声乐作品就应该根据其作品的描述内容和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由演唱者进行有自我风格的二度创作。比如,三宝作曲、宋小明作词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由刘欢演唱。刘欢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显现出了一贯的大气又略带悲怆,使听者体会到唯有在音乐中才能够品尝到的情愫。同样是这首作品,以同样的配器伴奏,戴玉强也演唱了一版,一样获得各界的认同和好评。以上所说的刘欢和戴玉强,在中国现在的歌坛都是领军人物。前者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歌曲刚刚盛行的时期,就以通俗唱法来打造自己的刘欢式唱法;而后者运用的是得到国际声乐大师帕瓦罗蒂真传的美声唱法。他们两人用两种不同的唱法在表现同一音乐作品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各自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让歌曲《你是这样的人》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
与此同时,国内乐坛也出现了一些现象值得关注。现今舞台上得到专家和观众一致认可的谭晶,曾经是非常优秀的民族唱法歌手,她以通俗歌手的身份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并获得金奖。她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远情》《黄鹤楼》等歌曲,将通俗、民族、美声三种唱法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更贴近中国听众的审美,也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再如民族歌手吴碧霞、陆蓉等转型改唱美声,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大家熟知的著名歌唱家戴玉强、廖昌永等成功翻唱通俗歌曲:通俗歌手刀郎、腾格尔、韩红等翻唱老的民歌,引起老歌在年轻人中再度流行。美国歌手莎拉·布莱曼和中国歌手刘欢在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唱的歌曲《我和你》,取得了巨大成功,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有需求就有市场,能够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不断满足群众的需要。
笔者曾在2008年随江汉大学参加湖北省金编钟合唱大赛,并担任《天路》的领唱,最后获得银奖。这首《天路》的合唱版有别于我们所熟知的韩红的独唱版本,而是在严禁使用扩音设备的音乐厅在钢琴伴奏下演唱。笔者在歌曲的前半部用民族唱法演唱,突显了歌曲所特有的藏族风格,强化了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运用,描绘出空旷、祥和、宁静、无限延伸的景象。在副歌部分,笔者有意忽略吐字咬字的清晰度,突出了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以此来体现藏汉合一的和谐、互融、快乐、自豪的情景。在歌曲结尾处,笔者大胆运用了“真声咬字、假声唱”的方法和大量的颤音,速度张弛有度,突出了藏族天然的本色,表达出人们自豪、幸福、期盼和憧憬的美好心情和愿望。在这首歌曲中,笔者大胆结合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通过美声唱法解决音量和声音的框架稳定,以民族唱法表达其特有的地域性,并用通俗唱法晕染其字与声,使之更有亲和力和真实感。担任此次湖北省金编钟合唱大赛评委的湖北省音协主席曾评价:“用真假声结合从头至尾贯穿了歌曲的特有地域性,三种唱法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出风格决定分数,而不是技巧。”在此之后,笔者随江汉大学合唱团参加2009年金钟奖比赛获合唱优秀奖;随湖北星海合唱团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比赛,获最佳作品奖。所以,笔者认为声乐演唱中三种唱法应兼容并蓄。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的结合从偶然发展到必然,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是,声乐事业发展到今天,三种唱法是否仍然适宜操作,需要重新审度和反思总结。在全球化的今天,声乐在追求多元与个性的同时,必然会具有更多的同一性。音乐领域的后现代潮流在对传统与古典进行解构的同时,互动与合流正占领着音乐市场,逐渐由对峙走向结合。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声乐艺术如同人类历史一样,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在变化中发展,在争鸣中前进。从歌唱人才成长的角度说,一个想获得独特表现力的歌唱学习者,就应该尝试“跨界”“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如此才能够有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