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1-12-09陈宪海
李 丽,陈宪海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中脏腑相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基于脏腑之间的经脉络属关系及阴阳学说的阴阳、表里、藏泻、通守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内涵表现为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变化上的互相影响。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该理论已成为中医整体观念中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
1 “肺病治肠”的中医理论基础概括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首载于《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联系,如《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此外,肺与大肠的经脉别出支脉组成一个系统称为经别。通过经别的出入离合,形成二经中途联系的通道使二经联络非常紧密,突出了两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手阳明的经别下走大肠,属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后仍入本经。手太阴的经别入走肺,散行绕大肠,出缺盆,沿喉咙合入手阳明经而不入本经。这就是内经所说的肺与大肠经的六合。由此可见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络属关系。故有“肺脉络大肠上膈,大肠脉络肺下膈”之说。肺与大肠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肺主宣发,大肠得以濡润,肺主肃降是大便传导的动力。肺主气,司呼吸,通过肺的宣发,把清气布散全身,内而脏腑,把废浊之气肃除体外。呼气是肃除废浊之气的主要途经;另外肺外合皮毛,通过气门散气,调节呼吸;同时也通过大肠传导输化将浊气(矢气)肃除于外。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同时大肠亦参与水液代谢,能吸收食糜中之水分,使大便成形。肺与大肠通过气机的转输和津液的敷布实现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协调。肺气肃降功能与大肠传导功能生理上互为动力,表现为肺气肃降,津液敷布,则肠腑传导正常,大便通畅,同样肠腑传导有力大便畅通,也有利于肺气之肃降。另外,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热壅盛,则大肠易燥结,阴不足,则肠枯便秘;肺气不足,大肠虚秘;肺气上逆,大肠气秘;肺失通调,大肠泄泻,大肠实热秘结,肺气不利而喘咳满闷。《伤寒论》言“腹满而喘”、“喘冒不能平卧”。因此,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脏腑表里关系。也就是说,大肠的传化功能正常,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同时也有助于肺宣发肃降。《灵枢·四时气》曰:“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大肠实热邪滞,腑气不通,肺气上逆;或通过大肠与肺脏相互络属的经脉而干扰肺脏的某些功能,临床上便会出现某些“肺失肃降”的证候。因此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包涵了三层含义,经脉的络属、生理、病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概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运用多学科多途径围绕这一理论的实质进行了探讨研究。王月兰等[1]通过建立家兔肺心病模型,观察模型复制前后家兔心电、胸腔阻抗图、肺阻抗图、膈肌放电以及肠电的变化,证实了本模型对探讨肺与大肠的关系是可行的。李玉梅等[2]以大承气汤胃管插入治疗家兔实验性肺水肿,发现大承气汤具有改善肺水肿、促进肺泡上皮增生(特别是Ⅱ型上皮增生)、保护多脏器功能、促进损伤修复的作用。冯学瑞等[3]通过半结扎直肠或小肠造成肠道郁滞或燥结的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动物成大肠胀气,粪食燥结和食糜郁滞,同时伴发肺脏明显的病理变化,肺泡吞噬细胞死亡率增高,而其他脏器未见异常,对照组亦未见肺脏改变,证实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韩国栋等[4]则通过体外结扎造成直肠下狭窄,使大肠燥屎内蕴而形成实热郁滞,表现为肺充血、出血,肺泡上皮和吞噬细胞肿胀、坏死,而其他脏腑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大承气汤后,可促进肺损害修复,使上述改变明显趋向好转。王今达等[5]通过钳夹肠系膜上动脉制造动物模型,全部家兔均出现严重肺损害,而肺以外的组织均无肉眼及镜下异常。近来的研究又证实,由回肠结肠的H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呼吸和松驰气管,诱发肺通气过度。
3 临床应用
关瑞锋[6]用大黄、芒硝、枳实煎汤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肺心病痰热壅肺证,经观察发现患者咳嗽、喘息减轻、黄痰很快消退,痰量减少,舌质变淡,黄苔逐渐消退,肺功能明显改善。直肠给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而将药物运送到全身,使腑气通而肺气肃、心窍开、痰热自除。谢邦军应用中药加味宣白承气汤直肠滴注,治疗痰热腑实型肺性脑病20例,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张志军[7]用宣肺祛痰定喘剂直肠点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以解表祛邪、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为一炉,通过肠道吸收,使痰无以生,暴喘自止。杜怀棠[8]对于肺炎高热兼有便秘的患者宜采用宣上通下的治法,笔者认为只有宣通肺气,腑气才能下行;反之腑气通畅,又利于肺气之宣肃,运用宣白承气汤启闭宣壅,釜底抽薪。苏惠萍、冯淬灵[9]用通泻肠腑的治疗方法 ,应用于哮喘发作期的治疗。笔者认为气之郁滞逆乱,挟痰上冲,痰气交阻发为哮喘。因此调理气机的升降平衡也是治疗哮喘发作的关键环节。然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胃肠同属六腑,以通为顺。若腑气不通,势必影响胃气下降,中焦枢机不利,周身气机则难以调畅。肖阳娥在慢性呼吸衰竭的抢救过程中短期使用增液承气汤,收到满意疗效。崔杰应用小承气汤治疗急性肺炎、含麻疹后肺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等取得了可喜疗效。
4 讨论
综上所述,肺病治肠理论在长期的实验研究中得到了逐步深化为该理论的客观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支持,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动物模型制备大多采用机械性创伤性方法与人体发病病因病机尚有很大差距。实验研究着重从肺肠病理表现来观察二者关系研究方法较单一,且研究对象多局限于肺和肠。探求肺与大肠之间物质联系的研究较少,肺与大肠相关性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肺肠同治充分体现了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肺病治肠多采用了通腑法,体现在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不能下降,是谓下窍不利则上窍不通。不足之处是这些报道仅限于临床效验的观察,治疗经验的积累,辨证分型论治未形成体系,大多拘于以一方加减化裁,临床应用有所限制,而且,肺病治肠的实验研究不够,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1]王月兰,龙迪和,何璐.肺与大肠相表里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08(5):40-41.
[2]李玉梅.朱晓梅,章忱,等.大承气汤改善家兔实验性肺水肿及多脏器损害的病理学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2,20(4):215.
[3]冯学瑞.“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1988(4):16.
[4]韩国栋.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0(2):48.
[5]王今达.祖国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的临床意义及其本质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2):77.
[6]关瑞锋.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谈痰热壅肺型肺心病的辨证施护[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6):49.
[7]张志军.中药直肠点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98例[J].河南中医,1993,13(1):25.
[8]杜怀棠.下法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31(5):5.
[9]苏惠萍,冯淬灵.通腑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