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到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12-08兰建平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兰建平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到战略性新兴产业
兰建平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众所周知,危机之后,往往会有重大的技术突破、技术跨越,而这种技术突破和跨越必然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名词,包含了好几个关键词:“战略性”就是有国家高度,不只有经济层面的含义;“新兴”表示产业的发展阶段还很靠前;一定能够“产业”化。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必须要是基于技术跨越、基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理解和判断的。国家提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杭州要往哪些方向聚焦?
一、浙江“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评价
浙江“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较为不错。“十一五”以来,面对国内调控政策、重大雪灾、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浙江经济仍呈现出增长总体较快、结构调整有力推进、自主创新有所增强、城市化加速推进、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日趋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良好局面。
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示范作用还是不够的,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只有市场的引领作用、拉动作用才能形成产业化。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浙江省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和市场机制还是相当不错的。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总体水平稳居全国前四。浙江以全国1.1%的土地面积,3.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7.5%经济总量;浙江人均GDP 1996年达到1000美元;2005年突破3000美元;2008年超过6000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成就。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 6.6:53.4:40调整为 5.1:53.9:41,农业占比继续下降,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2008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7.6%,比2005年提高1.5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1.9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2009年万元GDP综合能耗达到0.73吨标煤,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以四大——“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主题的发展思路,表明浙江省经济发展思路上的一种跨越。
二、当前浙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市场需求改变了,但大量企业的供给没有改变,外需减少了,扩大内需成了我们经济发展的总战略。外需型的企业较难转到内需型企业的生产方式。
⑵资源环境压力十分巨大。从土地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上看,浙江在2006年上述两个指标就已经超负荷。“低成本竞争、小企业大集聚、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方式显然已经走到尽头。
⑶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要在万元GDP综合能耗0.73吨标煤的基础上再实现20%的下降,难上加难。
⑷关键技术赶超任务仍十分艰巨。浙江人杰地灵,两院院士有五分之一都是浙江人,但浙江省可以集聚这些高端人才的平台还不够。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相对缺乏。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突破性。
⑸政府必须引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浙江省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民营企业,政府在直接推动、有效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应该有所为。
三、关于“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个地方经济水平的高低、总量的大小固然很重要,但就“战略”两个字而言,浙江的地方战略还在寻找中。对于杭州来说,要思考3个问题:杭州对浙江意味着什么?杭州对长三角意味着什么?杭州对全国意味着什么?
杭州应该在长三角中确立品质之城的定位,即“生活品质、创业品质、服务品质”合一。如何看出杭州未来能否是最具发展的品质之城?
浙江的经济目前还是外包导向,以低成本的加工制造业(OEM)为主,从OEM 到ODM 转型,设计的平台很重要。杭州作为品质之城,理所当然要能够吸引设计人才。浙江省“十一五”期间应该把先进制造业的R&D基地放在杭州,依托杭州,建一个“长三角创意设计走廊”,类似于浦东的“科技创新带”,类似于印度的“工业走廊”。这对杭州服务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浙江、对长三角、对全国来说,既找到了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的点,也符合了杭州原有创新资源的积累,是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支撑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集聚长三角的创新资源,抢占未来经济高地。
浙江的发展战略又在哪里?“战略”不应该仅仅是国家给浙江贴的一个标签!三十多年来,浙江经济的发展是靠自身在改革开放之路中摸索出来的,战略产业发展之路也应该如此。在转型升级的前提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应该考虑三个转变: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二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政府管理转型。
围绕这三个转型,2010年,浙江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
⑴以转型升级评价体系为内容的指标体系;
⑵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⑶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⑷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培育。
“十二五”对浙江是个大跨越,更是大挑战,应该力求在以上方面取得突破。浙江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拐点上。浙江省小企业很多、专业化企业很多、配套型企业很多,但是引领型企业不多。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一个产业想要做大做强,是比较困难的。小企业发展的巅峰就是把一项技术做精、做专,但不可能形成战略性意义。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相关的发展目标,但一个产业能否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有一些早期评判的标准——这个产业,到底具不具备全国、全省、全市集聚资源为其服务的基础。第一,它必须能形成规模,至少要1000亿元以上,并且有广泛的市场前景。第二,不论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之路都证明,集群化发展都是行之有效的。第三,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第四,必须有专业化的协作配套体系。第五,要有具备影响力的品牌。第六,产业关键技术要有引领能力,掌握技术的制高点。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案例和建议
不论是国家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八大新兴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IT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纳米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对杭州来说,既要符合“品质之城”的定位,又要未来达到产业发展的目标,就要对其中的一些产业进行“聚焦”。
碳纤维产业就是一个比较值得杭州关注的例子
碳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应用广泛的新材料,号称“材料之王”,重量是钢铁的1/4而强度是其10倍、密度比铝小、比不锈钢还耐腐蚀、比耐热钢还耐高温、又能像铜那样导电,具有许多宝贵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材料领域,碳纤维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复合材料领域、国防航空航天领域、风力发电领域、工业与民用领域等。
杭州的西子电梯公司一年要生产20万台电梯,如果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踏板的原有材料,既能让西子公司找到很好的替代产品,又能为碳纤维新材料本身提供优良的应用领域。浙江是电线电缆产业在全国范围内重要的加工基地,但一到冰雪灾害时期,大范围的电缆还是会僵化,因为钢的延展性还是不够。如果用碳纤维去替代,将对碳纤维产业的应用来说又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空间。
如果在这种自主产业材料发展中,杭州能够取得巨大的跨越,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带动作用,将有可能在整个新材料产业中取得顶尖的地位,重要的是要找到产业发展方向、找到自身资源与新兴产业的联结点。
从2009年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到2010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的扶持上,通行的做法有政府直接投资推动、税收减免、其他要素扶持(如土地要素等),更多地体现在政府对产业的直接干预上 (给、减、让)。
而内源型经济发展,体现在政府的非直接干预上,更体现在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必须考虑的政策有:首先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往哪里发展?发展什么内容?基地在哪?其次要降低产业门槛,产业门槛的设置应该是“新低旧高”的。再次,要加强政府产业引导措施,包括补助、贴息、奖励等。第四,要创新发展方式,设立产业基金。最后,要积极引导企业改变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