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巢老人互济养老模式及可行性探讨

2011-12-08漆彦忠

关键词:空巢居家养老

漆彦忠

农村空巢老人互济养老模式及可行性探讨

漆彦忠

互济养老模式是在农村社区组织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利用社区力量组织、协调、监管养老过程并进行部分社区养老资源的配置,在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中按照实际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安排老人进行一对一互帮互助的一种用以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籍两大难题的养老模式。互济式养老模式是社区养老具体形式之一,完备的养老模式必须以社区养老为基础,首先解决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其次介入互济式养老,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最终实现和谐农村和小康生活的目标。

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互济养老模式

据预计,202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例将首次超过0~14岁少儿人口。[1]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空巢化也将日益严重,预计到本世纪30-40年代城市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70%左右,同时也将有70%的家庭为独生子女组建的家庭。[2]在未来的百年中,老龄化和空巢家庭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及家庭组合模式的主要特征。而在2005年的1亿多的65岁以上老人中,有70%生活在农村,[3]随着农村社会“空心化”的日益严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也说明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更需要关注。互济式养老模式是为了解决在一定社会共同体内部因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方位的集老年人生活、工作和养老为一体的制度性措施。由此构建的空巢老人生活系统有自我调适和自我适应性,是一个在农村社区内部相对独立运行的社区子系统。它是在一定的物质和经济支持基础上,重点用以解决当前空巢老人所面临的日常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及在城市化进程下所面临的生活质量低下、老年人人生价值再实现等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该模式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具有与城市空巢老人以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相接轨的便利性,两者在制度设置的基础上具有很多的共同性。可以说,要实现对目前农村社会空巢老人各种问题的解决,同时还需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必须要考虑新的更具适应性和生命力的养老模式。

一 互济式养老模式的历史由来

互济是指相互帮助,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之意。在人们面对困难时往往进行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战胜困难是人之本性情感的反映。因此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互济的组织,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相互帮扶组织,如在中国近代革命中,为了反对白色恐怖组织而建立的“中国革命互济会”[4],现代社会中由产业工人阶层自发组织的互济互助会等,都是具有帮扶性质的组织。互助互济式帮扶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源流上来说,也有很久的历史。

15世纪初在德国的矿山和手工业作坊中已出现过自发的互助互济式的民间保障组织——矿山互助会,由矿工们自愿捐赠,自发地形成为矿山互助金,用以资助伤病工人、抚恤死亡矿工家属。[5]我们国家目前在农村地区普遍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起于50年代,实际上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互济互助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而互济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多见于对医疗方面的保障,如福建省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课题组于2004年提出了互济式的养老保障模式,“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式概括起来不外有三种,即:利用代际、代内互济关系所形成的互济方式……互济式一般以基金的现收现付来实现,从资金运用角度讲,基本上是养老基金代际间的透支。”[6]很显然这种互济式养老模式主要用于解决养老中的经济支持问题。但现代社会中的互济会已经超越了医疗互助的范畴,具有经济帮扶、情感关怀、扶危济困等多维功能和目的,由此可见互助互济组织具有很广泛的适应性。

农村社会空巢老人互济式养老模式与历史中及当代城市社会中的互济会有一定形似之处,均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通过相互帮扶,共同面对困难的一种制度和组织。但是农村社会空巢老人互济养老模式有其特定的帮扶内容,农村社会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是专门属于养老范畴的互助措施。

二 互济式养老模式的具体设置

农村社会空巢老人互济养老模式是指在农村社区组织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利用社区力量组织、协调、监管养老过程并进行部分社区养老资源的配置,在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中按照实际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安排老人进行一对一互帮互助的一种用以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情感慰籍、“老有所用”等问题的养老模式。从具体设置上来说,主要遵循以下方面的要求。

1.以社区养老为平台,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

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或农村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切实表现出基础政治动力源的优势,组织、协调并监管农村社会空巢老人建立互助互济养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体系,并对社区内部分养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创建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创业中心,构建互济养老的完备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和基础上,空巢老人人性化的养老目标才有可能实现。首先基于人对自然生活环境的依赖和依恋,仍然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使得老人有归属感;其次积极发展老年公寓、机构养老及商业性养老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作为辅助,给老人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发展以互济养老为主导,多元化和社会化养老为特色的新型农村社会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

2.以自愿的原则汇集有困难的空巢老人。

对于加入互济养老体系的空巢老人,仍然采取自治自愿的原则,注重帮扶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实现各种问题的解决。首先以年龄为分割界限,划分出生活照料组和情感交流组两个基本的互助组,进行互助帮扶。对于60-75岁的空巢老人,原则上划分为生活照料组,主要帮助76岁及以上老人进行日常起居饮食、寻医问药、购物消费及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照料工作。76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原则上划分为情感交流组,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进行情感交流、心理疏导等等。其次,在以年龄为基本依据的基础上,还应当考虑不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个性特长等,适当调配不同组别的人员构成,有必要的情况下划分出特别照顾群组,给予除互济养老体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养老待遇。

3.进行一对一的跨组式交换帮助。

一对一的互济形式不仅明确责任目标,而且能使老人在相互帮扶中建立良好感情,充分实现在生活照料中增进情感,在情感交流中创建和谐。一对一的帮扶和照料主要体现在高龄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包括因重大疾病需要特殊护理的情形。跨组式交换帮助是指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的帮助和照料是一种以日常生活服务为对象的交换,不以金钱为媒介,也不以直接和对等交换为目的,而是实行组间跨越式交换的一种帮助形式。即按照年龄分组,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进行帮扶,当低龄老人过渡到高龄以后,由下一组中的低龄老人进行补偿式帮助。如此反复,便形成良性而有序的互济帮扶过程。

4.强调服务的专业性。

很显然,互济养老模式中空巢老人群体内部自我帮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专业性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特点,尽管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别,如空巢老人的互济行为更体现“助人”的一面,而启发、教育和赋权的角色并不明显,注重从实际行动中进行帮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义务性等等,但是两者都是秉承人道主义理念,以帮扶弱者为宗旨,最终要实现“助人自助”和扶危解困。因此同样在帮扶中需要相对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尤其是对于情感慰藉的群组来说,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达到精神和情感的宽慰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对参与互济养老模式的老人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或者由外部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给予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解决互济者双方自我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应调节互济者内部出现的矛盾与冲突,使互济服务尽可能地专业化,使互济养老模式切实从根本上能解决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生活和情感困境。

5.其最终目标是构建自我适应和自我维持的老年社区。

在这样一个体系模式下,空巢老人的互济养老模式最终发展的目标是在高度发达的社区基础上,吸纳所有自愿参与的老龄人口,创建具有自我适应和自我维持能力的相对独立的老年社区。这种社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将老年人集中于某一小区进行生活的机械式社区,而是一种有机团结、自我维持、自我供给的社区。首先是老年人能够在同一区域内共同生活,这是一般社区构建的必要条件。其次,社区内要有老年人的创业平台,即对于公共性的生活服务系统,如餐馆、商店、医疗、环卫、娱乐等等服务设施鼓励老年人参与,使其“老有所用”。再次,要介入互济养老模式,解决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和一般老人所面临的情感问题。最后,适当渗入盈利性和团体性的服务,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如在老年社区中,对高龄老人的照顾可以由老人们自我创办的、相对专业的服务机构来提供有偿性的服务,逐渐与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相接轨。

三 互济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诚然,互济养老模式和老年社区是空巢老人养老的理想类型,从理论上来说是“居家养老”模式的更高形态,具有其存在和运行必要性和可能性,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要使这种模式真正造福空巢老人,还需要论证它的可行性。

1.新农保的试行为互济养老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农村社会空巢老人互济养老模式这种新的制度设置是建立在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之上的,这两种制度相互衔接,层层递进,逐步逐级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规定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责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也就是实现这三种力量的互济性,最终解决了农村社会老年人口在经济支持方面的重大难题。可以说,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养老资金的筹措渠道是一个关注的重点,因此提出依靠农村土地流转获得作为养老资金的“土地养老”模式,新农保的实施完满地解决了第一大难题。而对于日常生活照料、情感慰藉、“老有所用”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下空巢老人经济收入缩短风险等问题,需要依靠互济养老模式进行解决。互济养老模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新农保的现实作用,部分情况下也可以充实老人的养老资金。可以说,有了新农保作为经济基础,对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多的希望,研究者也可以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其他方面。因此这两种制度是相互促进的,而新农保至于互济养老模式的基础性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2.各种养老模式的推行为互济养老模式准备了充分的经验。

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养老模式和措施,它们的实行与创新为互济养老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验。例如,2008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之后,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分别出台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措施。典型的有《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青岛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等。不同地方对居家养老的实施有不同的效果,也出现不同的问题,其中,“居家养老”模式要与“社区养老”模式相结合,在社区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居家养老”是一种普遍的共识,由此出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新形式,使“居家养老”的功能更加完善,养老过程更具人性化、标准化。但是,其商业性和付费性的特征也很明显,对于农村社会空巢老人而言,这些措施还缺少基本的经济基础,部分程度上还不适用。因此,可以考虑实行以跨越式交换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互济养老模式,用来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中的困境。

3.农村社会空巢老人面临的新旧问题是互济养老模式建设的需求之所在。

需求是服务的前提,没有需求,任何形式的制度都只是流于形式。互济养老模式这种服务形式的需求即为农村社会空巢老人生活中日益严重的问题,有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才有寻求新的形式解决的必要。这些问题既有学者们普遍关注、积极寻求解决的问题,也有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过程而即将面临的新的问题,共同成为困扰农村社会空巢老人正常生活和晚年幸福追求的阻碍因素,空巢老人的各方面生活现状令人担忧。这些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下亟需改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社会的整体转型。实际上,空巢老人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刻了,呼唤着新的制度出台。穆光中在《挑战孤独——空巢家庭》一书中不无忧虑地写道“在笔者看来,老年期或者说老龄化最大的挑战恐怕就是一个‘空’字。家庭生命周期到了空巢阶段,‘老来空’问题将越来越多地困扰着老年人。”[7]“空”给老人们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导致“家庭空巢综合症”,这均不得不使得制度做出安排。因此,互济养老模式的出现是家庭“空巢化”的必然要求。

4.农村社会中空巢老人对互济养老的认识已经十分充分。

那么农村空巢老人自身对这一问题又是如何认识的?所谓互济养老模式下一对一跨组式交换服务的形式是不是能被老人们所接受?老人们融入这一模式的积极性到底有多大?这应当说是决定互济养老模式是否可行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2009年针对河南省中部地区农村社会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实地调查中设计了“现在,在医疗方面我们基本上都实行了合作医疗的办法,解决了人们的很多难题,那么在养老的问题上,您觉得也实行农村内部相互合作的办法,主要是老年人之间相互照料,这种办法您觉得可行吗?”这样的问题用来了解空巢老人们对互济养老模式的看法。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57%的空巢老人认为“一定程度上可行”,而没有人觉得“行不通”或“根本不可行”,只有15%的空巢老人对这一措施表示

表1 豫中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对互济养老模式的评价

资料来源:2009年10月农村社会调查

难以界定其效果,还需在实际运作中进行观察和评价。从回答总体上来看,赞成的比例总数为85%,说明对互济养老模式有很高的期望。在访谈中发现,有部分老年人误认为互济养老模式就是开办集体养老院,从而表示拿不定主意,而绝大部分老人表示把老年人集中到一起生活很好,老人可以相互照顾,相互合作,还能在一起娱乐休闲。由此可见,互济养老模式在农村社会空巢老人中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是人心所向之事物。这从根本上说明了建立互济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互济养老模式并非完全由老年人或空巢老人来建构的一项工程,它必须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讲究养老的社会化,接纳来自社会任何方面的支持力量,同时也不排除商业化和盈利性的组织。其中最为关键的力量仍然是基础政治力量,只有充分发挥村委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力量,才能汇聚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也才能使一种期望有现实转化的可能性。

[1]陈卫.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J].人口研究,2008(11):28.

[2]谢玲丽.长三角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208.

[3]亓昕.农民养老方式与可行能力研究[J].人口研究,2010(1):76.

[4]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大辞典[S].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8):405.

[5]李成勋.现代市场经济导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1):485.

[6]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327.

[7]穆光中.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163.

ClassNo.:C912.8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孙丽萍 蔡雪岚)

OntheFeasibilityofMutualAidPensionfortheRuralEmpty-nestElderly

Qi Yanzhong

Mutual aid pension model is a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which is the basic mode for providing for the aged . It is one of the allocation model of the old-aged security resource . Mutual aid pension is one of the specific forms of the community providing for the aged which is also the base of the perfect pension mode. The problems is to provide the material and financial support ,and then the mutual aid pens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 better welfare in the rural areas .

empty-nest elderly;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 mutual aid pension model

漆彦忠,硕士,讲师,许昌学院,河南·许昌。邮政编码:461000

1672-6758(2011)02-0092-3

C912.82

A

猜你喜欢

空巢居家养老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