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渗透式培养
2011-12-08孙丽芳
孙丽芳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2)
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渗透式培养
孙丽芳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2)
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是高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就是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选择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思辨力、学习力、探索力、判断力和表达力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它有决定护理程序和护理技术合理应用的道德支撑作用。采用“渗透式培养”方式培养高职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将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进行改进。“渗透式培养”既切合高职护生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实际需求,又能够积极稳妥地丰富课程改革的内容,为将来的护士执业奠定基础。
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渗透式培养
一、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培养方式
1.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护理伦理纲领、护理专业与伦理、伦理理论与规范、人的生命的尊严、生命伦理的必要性、伦理判断等。教学中涉及最多的伦理问题是护士与护理对象之间的伦理问题,如安乐死、临终关怀与病人的管理等。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授课、个案分析、专题讨论和播放录像等。课程安排总课时36学时,本课程设置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职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
2.实施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还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它们涉及护理职业道德和生命伦理等相关内容。此外,班团主题活动、集体军训、拓展训练以及生命教育等项目课程,可视为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
3.安排临床护理专业实践。高职护生安排有1学年(50周)的临床实习。通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科和急诊科等10多个护理单元的轮转实习,会遇到许多实际的护理伦理困境和案例。它们能够锻炼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并丰富课堂教学的护理伦理学知识。
(二)培养成效不佳
据调查,经过上述教学安排,高职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如下。
1.遇到护理伦理困境不做深入思考。高职护生习惯依赖书本理论知识和听从护理带教老师的观点,或是参与他人的肤浅议论。一般只做简单想象,不做深入护理伦理思考。碰到复杂问题,主要听取医生的医嘱意见,少有自己的护理伦理主张。如保护性治疗需要对病人隐瞒患有恶性肿瘤的实情,而病人有知情同意的权利应该了解自己的病情,高职护生要么听从医嘱,要么服从病人,一般不去深究其中伦理缘由,更无独立的护理伦理决策。
2.缺乏评判性思维能力不能正确抉择。评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高职护生中是有差异的,大多数护生是缺乏的,不能观察辨析与严格推理,也抓不住伦护理伦理问题的本质,不能做出正确抉择。如选择护理专业,大多数高职护生看重的是医疗卫生单位的稳定就业,而非像南丁格尔那样的献身服务病人。从事护理工作而无“关怀照料”别人的献身精神,在许多场合都不能做出应有的与正确的护理伦理决策。
3.不会主动学习伦理知识和决策方法。护理伦理决策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努力学习提高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包括观察力、思辨力、学习力和探索力。其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决策原则(依据)及决策方法均需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才能获得。高职护生没有意识到护理伦理“四新”内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而不能提高自己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如高职护生在临床实习时经常会出现护理缺陷和差错,究其原因大多不是护理技术问题而是护理职业价值观和护理伦理决策能力问题。能力是分层级的,不学习不提高则会常会犯低水平错误。
现有高职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培养方式,可以归纳为理论灌输式、实践放牧式、困境回避式和教学过去式。即课堂上传授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中任由护生个人摸索而失去导航;遇到护理伦理困境问题依赖医生或护士长决定;教学上惯用过去方法。如此的培养理念等于放弃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势必导致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低水平徘徊。
二、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渗透式培养的现实依据
高职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渗透式培养是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以下客观现实。
1.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培养是循序渐进过程。高职护生的年龄段处于16~20岁之间,是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由在校学生逐步进入就业岗位的过渡时期。她们对护理伦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习得。灌输式培养效果不如渗透式好。渗透式培养符合认识论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2.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是多项能力的集成。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总成。护理伦理学是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是每个护理专业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护理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分支,是伦理学与护理学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护理伦理学至今尚未有确切的定义,涉及的内容只有相对的范围,没有实际的边界。各种知识、能力和道德观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可见,只要涉及生命的护理,多种能力的综合才能形成护理伦理决策能力。
3.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必须理实渗透。单纯“护理伦理学”知识的理论教学,或成熟固定的案例分析教学,因高职护生缺乏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缺少面对护理伦理困境的经历,使得其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没有经过现实的磨练,就不能提高其护理伦理决策能力。也即护理伦理知识要向护理伦理实践渗透,并且这种渗透应该是双向的,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经过高职护生亲身体验的,其能力才能提高。
4.渗透式培养能够全面提升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渗透式培养就是循序渐进式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为此,护士的培养应从学校开始,就按上述要求对高职护生实施转化,使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树苗生长式的培养,需要有各种营养的有效渗透和吸收,其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才会有扎实的根基和持续的增长。
三、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渗透式培养
(一)渗透式培养的主要举措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有规划。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护理专门人才。国内现有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将护生的能力培养分成两类(见下表)。
现有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但没有明确指出“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与国际发达国家的要求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由于专业人培方案中缺乏“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的总体规划,使得整个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强有力的伦理导向和渗透,从而影响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尤显重要,它是护士评判性思维中的核心能力,它决定后续的护理技术操作是否合理、有利和令人满意。因此,应将“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列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目标任务形式带动“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渗透式培养。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一览表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有安排。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实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军训与劳动、资格证书培训考核和毕业实习等六个模块共计5442学时组成。支撑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有9门计约204学时。其中,直接相关的课程是“护理伦理学”;间接相关的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人际沟通”、“就业指导”、“护理礼仪”。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已有安排,只是比重有限,占课程总量的3.7%(204/5442×100%)。在内容与时间安排不能轻易变动的情况下,唯有在培养方式上进行创新,那就是“渗透式培养”。
3.护理伦理课程教学要从案例导入。在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渗透式培养中,应尽量给高职护生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让护生去自学与思考,鼓励他们多问和质疑。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情境各异的病例,在活动课上分析和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启发学生发现和预测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设法诱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常用的有PBL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病例研究教学法等,对于培养高职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4.专业课程教学要有伦理渗透。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实训)课程有20门,总课时计约2000余学时。每门课程如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人护理以及社区护理等各门课程标准中,将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培养体现在相应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中,就能实现“渗透式培养”。这种“渗透式培养”面广量大,联系实际,直观生动。能够仿真现实的伦理困境,能对高职护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能有效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但对教师的培养能力及授课水平则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培养,能够解决“渗透式培养”的实际难题。
5.临床护理实践要安排伦理分析。高职护生在医院临床的专业实习有一年时间,必然会接触大量的护理伦理决策案例和护理伦理困境。临床实习带教老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护理伦理学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将全面健康评估和整体护理结合起来;将发现的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和投诉,从护理伦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解剖。让高职护生置身其中,亲身体会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6.护理伦理决策能力要有评价导向。高职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需要有相应的评价考核。目前常用的有四种形式:一是理论渗透,可采用是非分析判断题型,进行书面考试;二是实践渗透,可模拟现实护理伦理困境让高职学生决策处理;三是社会渗透,可由护理服务的对象,大多数为各类患者,对高职护生的操行进行满意还是不满意的评价;四是管理渗透,由主管部门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对高职护生的伦理决策能力进行评价,甚至互相交流决策意见和想法。这种情景教学法和评价导向法,能现场帮助高职护生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
(二)渗透式培养的课改价值
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渗透式培养并没有增加课程门数,也没有增加课时,基本上没有改变现有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而只是改变了原有的培养方式,提高了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要求。转变培养方式就是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这种改革,既切合高职护生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实际需求,又能够积极稳妥地丰富课程改革的内容。当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渗透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的内容时,就是在尝试课改创新。它能促进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实和完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护生的护理伦理决策能力。
孙丽芳,女,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1)20-0068-03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