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阴道镜筛查宫颈疾病2480例临床分析
2011-12-08杨淑焕
杨淑焕,胡 盈
(1.黄陵县人民医院,陕西黄陵727300;2.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 西安710068)
宫颈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其治疗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即宫颈细胞非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的连续发展过程,也是宫颈癌防治的重要阶段。CIN的诊断应遵循“三阶梯”的原则,即依次进行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目的是发现CIN的存在和明确病变的程度[1]。检查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检出率。阴道镜检的目的是从视觉和组织学上确定宫颈和下生殖道的状况,全面观察鳞状细胞交界(SCJ)和移行带(TZ),评定病变,确定并采取活体组织,做出组织学诊断,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本文对黄陵县医院妇科门诊2007-03~2008-03间2480例宫颈疾病进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下取活检送病理检查(有完整资料者)367例,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2007-03~2008-03黄陵县医院妇科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2480例,年龄15~71岁。其中以白带增多、白带血丝为主诉1683例,接触性阴道出血549例,不规则阴道流血(包括绝经后阴道流血)51例,下腹坠痛174例,无症状者23例。
1.2 阴道镜检查指征
①持续性轻度细胞异常学。②细胞学提示CIN或癌。③细胞学检查虽然为阴性,但肉眼观察疑癌。④接触性出血,异常白带,肉眼形态异常。⑤肉眼或放大镜下醋酸试验阳性。⑥肉眼碘试验不着色。⑦高危型HPV感染。⑧外阴及阴道病变。
1.3 方法
阴道镜检查一般在月经期10~14 d时进行,若怀疑恶性病变者,则非经期均可检查,急性炎症者治疗后检查。检查前24 h内禁止行妇科检查。阴道镜为深圳金科威公司售出的电子阴道镜,由专门培训的妇科医生进行操作。设备中自带RCI评分诊断系统。检查在妇科检查床上进行取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宫颈,避免损伤宫颈造成出血而影响观察。均行醋酸白试验及复方碘染色试验检查,对可疑病变阴道镜下活检。
1.4 诊断标准
采用1990年改良Reid阴道镜(RCI)评分诊断宫颈病变给予0~2的评分,并将总分与CIN级别相对照。
2 结果
阴道镜检查共2480例,367例行宫颈活检(除阴道镜诊断慢性宫颈炎及正常宫颈者,均建议行宫颈活检,病理资料完整者共367例)。病理确诊为慢性宫颈炎206例(206/367,占56.13%),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 ~Ⅲ 122例(占33.24%),宫颈癌13 例(占3.54%),宫颈湿疣21 例(占5.72%),正常宫颈5例(占1.36%)。阴道镜诊断为慢性宫颈炎1769例,CINⅠ306例,CINⅡ32例,CINⅢ17例,宫颈癌13例,宫颈尖锐湿疣23例,正常宫颈320例。
3 讨论
阴道镜是一种介乎于肉眼和低倍显微镜之间的放大内窥镜,利用强大光源照明下,直接观察并帮助诊断子宫颈和下生殖道病变的检查设备。阴道镜高倍放大 (6~10倍)下可看到宫颈表层的细微变化,阴道镜检查能发现宫颈病变的部位和范围,阴道镜下活检比盲目活检或常规四点活检的命中率显著提高,可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可提高活检阳性率,对诊断CIN和早期宫颈癌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发现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手段[2]。
在宫颈癌、CIN病变中,有个别患者妇科检查为宫颈光滑或轻度糜烂,但在阴道镜下发现异常醋酸白反应后取活检证实为CIN甚至原位癌。因此,对无临床症状者进行阴道镜检查,若阴道镜下发现可疑图像也应及时行活检以明确诊断,及早发现疾病,使患者获得早期治疗的机会。阴道镜检查虽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但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本组资料显示,阴道镜在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由于阴道镜检查无创伤性,可重复检查,动态反映病变性质的优点,也是防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阴道镜图像的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阴道镜检查敏感性高和特异性低,容易出现“过度”诊断宫颈的低度病变,宫颈高度病变、宫颈癌比宫颈低度病变诊断的特异性会上升。本资料同样反映了这一特点。不同研究者对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CINⅡ、CINⅢ)的阴道镜检出的敏感度结果由48~87%不等[2-3]。主要因为观察角度和技术水平不一所致,因此阴道镜检查应按规范的程序操作,阴道镜专科医生的培训教育显,是保证阴道镜检查质量及有效性的关键[4]。
[1]沈铿,郎景和,主编.妇科肿瘤临床决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
[2]钱德英.阴道镜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137.
[3]张淑增.改良Reid阴道镜评分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4):528.
[4]岑坚敏,钱德英,黄志宏,等.阴道镜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