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卡特教练》对“教体结合”的诠释及启示

2011-12-07张新萍

体育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教体卡特竞技

张新萍

(中山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电影《卡特教练》对“教体结合”的诠释及启示

张新萍13

(中山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对电影《卡特教练》中树立的“教体结合”的目标、推行“教体结合”遇到的阻力以及采用的策略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到启示,认为我国不仅应注重理论研究,更应加强在实践中推行“教体结合”的执行力。并提出以下践行措施:1)统一认识,多方动员构筑“教体结合”社会支持体系;2)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系统促使体育回归教育;3)制定规范的学生运动员管理制度,尤其要严格执行学业标准。

体育社会学;体育电影;卡特教练;教体结合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1]有句名言“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道出了“教体结合”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中,以“夺标第一”、“教育次要”的“体教结合”模式却大行其道,学校对运动员免试录取、降分录取,降低及格线、降低学业难度,保留学籍甚至减少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突破现有困境,真正实现由“体教结合”向“教体结合”的转变,以实现学校体育功能的回归与完善,同时促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嬗变与升华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美国电影《卡特教练》为我们树立了“教体结合”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影片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教体结合”的理论探讨,为我国推广实施“教体结合”提供借鉴。

1 电影《卡特教练》的现实背景与剧情简介

1.1 卡特教练其人其事

1.2 电影《卡特教练》剧情简介

2005年全球发行的电影《卡特教练》是根据肯·卡特(Ken Carter)的真实故事改编的。1999年的1月4日,篮球教练卡特的名字登上了《纽约时报》,原因倒不是他所率领的里士满高中球队所创下的气势如虹的比赛成绩,而是他做出的一个决定:暂时关闭训练馆,所有队员到图书馆复习功课,学分达标方可恢复训练。因为在卡特任教初始,就和这些孩子签订了协议,除了篮球训练外,课业学分必须达到标准。

2 电影《卡特教练》对“教体结合”的诠释

“教体结合”首先肯定的是教育,“教体结合”要求运动员首先应该接受文化教育,然后才是运动训练。它的培养目标是五育并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由此可见,体育的“金牌取向”与教育的“育人取向”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本质差异,在实践中也必然要采用与以体为主的“体教结合”不同的“教、训”模式。

2.1 为何要教体结合

由于卡特教练毕业于社区环境恶劣、学校经费紧张、毕业率极低、排名最末的里士满高中,他自己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身边的队友由于不重视学习,毕业后不能上大学,有的进了监狱,有的被杀,而他自己在上完大学后成功地完成身份蜕变,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但在他毕业20年后这所学校没有任何改变,因此他希望通过坚持自己“教体结合”的球队训练和管理原则,改变学生运动员毫无未来的糟糕状况。他提出学生运动员,首先的身份是学生,做好学生,才有资格当运动员。包括篮球运动在内的体育,应该是教育的内容之一,运动训练应该为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教体结合的目标

电影中卡特教练一再强调打篮球只是一项运动特长,目标应该是上大学。夺冠不是全部,育人成材才是最终目标。当球队已13连胜,并夺得22届湾丘锦标赛冠军之后,在得知大部分队员都违背了合约规定,没有出席全部课程学习,学业成绩未达绩点之后,他毅然决定禁练,继而禁赛,把学生赶进了图书馆,向学生解释禁赛的理由,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在图书馆的潜心学习,提高学业成绩升入大学,才能真正战胜自己、战胜社会,赢得未来。否则,球场上赢再多的球都只是一时云烟,结局都只是失败。因为卡特教练是一名高中篮球队的教练,而且是一所毕业率只有50%,最多 6%能上大学的学校,因此,卡特教练希望通过篮球能够扭转这一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体育回归教育,以体育为方式达到育人的效果,而这恰恰是教体结合的基本目标。

2.3 教体结合的阻力

在卡特教练宣布禁赛之后,校长要求其尽到教练职责即可,不应理会学生学业,媒体报道褒贬不一,社会舆论压力排山倒海般涌向卡特,球员家长更是对此漫骂不已,社区的愤怒分子甚至砸了卡特经营的运动品商店,甚至一个陌生人向卡特教练车窗吐痰以示侮辱。到最后,卡特教练不得不站在学校委员会的被告席上,虽然他慷慨陈词,说明教育对球员是多么重要,不给黑人球员成才机会的教育制度早应改变,但其禁球行为仍然在投票后被否决。

卡特教练禁赛的强大阻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一是制度原因。传统的教育体制是以教学为主,将运动队的训练竞赛与学业割裂,学校对运动员的要求就是认真训练,夺取好的成绩,并未将学生运动员的未来发展作为球队的目标。因此在管理体制上就造成对运动员的放纵,和对运动员学业标准无原则的降低。卡特教练将达到学业标准作为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显然颠覆了传统教育体制的做法,也招致巨大阻碍。二是观念原因。由于运动员学习成绩差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运动员学习不好,打球是他们唯一能做也乐于做的事情,这种观念在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心目中根深蒂固。还有,在里士满中学的学生家长大都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不能认识到只有将教育与运动结合才能给孩子光明的未来,只是希望能给孩子打篮球的机会以使他们呆在学校,而不会浪迹街头,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2.4 教体结合的策略

卡特教练甚至冒着失去执教资格的风险,一直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行“教体结合”,最终取得了胜利。首先,他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认可。一开始接手球队,卡特教练向校长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训练,并要求每个队员签署合同。用事先约定好的合同条款检验学习效果,不达标者失去打球资格。刚开始校长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威胁策略,欣然同意。但当后来发觉卡特教练居然真的以合同为参照,在球队连胜,竞赛前景一片大好时对队员禁球,不由得大为恼怒,要求卡特教练立即停止禁球行动。这时卡特教练就采用了第2个策略,开诚布公、有理有据地说明教育对学生运动员的重要性,使得校领导、学科教师、家长和学生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当卡特教练在学校委员会决定取消禁球后毅然辞职,走入体育馆收拾东西时,却看见被感化的学生在体育馆内整齐地坐在书桌前学习,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最后,在得到学生的认可后,通过与学科教师的密切联系与合作,请教师辅导,请漂亮女生示范,并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全队学生都通过了学业标准,获得了比赛资格,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随后的州冠军赛中,虽然惜败对手,无缘冠军,但球队中 6人上大学,5人获得奖学金,正如卡特教练所说:“4个月前,我来训练队员,你们却成了学生,我来训练男孩,你们却成长为男人。”球员们最终用自己的成长和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卡特教练“教体结合”的梦想。

而具体到篮球训练中,卡特教练时刻不忘记自己不仅是一名教练,更是一个教育者。从第一次训练开始就将尊重、守时、遵守契约等社会规范施予队员,其后,更在一次次的训练和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服从教练规则,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对手,促进了学生运动员的社会化,体现了教体结合的真谛。

3 电影《卡特教练》对我国“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3.1 统一认识,多方动员构筑教体结合社会支持体系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认识决定了行动。教体结合涉及多个相关主体,有体育行政系统的管理人员、各级学校领导者、教师、教练员、学生家长、学生和其它社会人员。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教体结合”的重要性,正如卡特教练所为,不仅苦口婆心地向队员解释为什么要坚持学业标准,还要向家长、学校校长和其它社区成员解释,同时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将自己的理念向全国传播,在引起广泛争议后最终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为推行“教体结合”构筑支持体系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清华跳水队是我国实行“教体结合”的典范,但媒体宣传的大部分是跳水队和体育局的“官司”,对其操作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成才效果等宣传不够,也可以说是忽视了其根本理念而仅关注了一些焦点,反而在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报道称有队员悄然出走,家长却说在清华没有比赛资格,没前途[4]。

3.2 体育回归教育,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系统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训矛盾,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体育系统就开始与教育系统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包括:体工队学院化、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加强体校与普通中学的合作和在普通中学试办二线运动队、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等[5]。其后,“体教结合”的提法与实践也就逐渐推广开来。但在20多年实践之后,发现这种模式仍然无助于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突出矛盾,体育仍然游离于教育之外,而且进一步强化了体育忽略教育的趋向,与“体教结合”的初衷越走越远。于是,“教体结合”的理念和实践逐渐显现,教育与体育的结合形式逐渐多样化。如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二线队进驻中学、三线队进驻小学等,形成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条龙”后备人才培养体系[6]。“教体结合”让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建立以教育系统为主,通过学校课余训练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机制,能够彻底打破“以体为大”的封闭人才培养体系,改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非自然途径,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公众的认可。

其实,在电影《卡特教练》中我们也可看出美国的后备人才培养就是典型的“教体结合”。就连里士满这样的中学都保持着常年训练,每年参加高中联赛,还有一些锦标赛等赛事。正如一些研究描述:“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依托于各级各类学校,训练竞赛管理主要由中学运动协会全国联盟和大学生体协(NCAA)进行。在美国中学中,每年大约有520万学生参加近30种不同的中学竞技运动,约占整个中学生人数的1/3。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7]而在我国虽然“教体结合”理念已深得人心,但现实却是“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87.59%来源于体育系统的业余体校,教育系统的中学仅占 12.41%”[8]。至今,在全国运动会上大学生代表队员寥若晨星也证明了“教体结合”实施效果欠佳。

3.3 制定规范的学生运动员管理制度,尤其严格执行学业标准

目前,虽然各高校或体校等都制定了运动员管理制度,但大多数是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管理,对运动员学业要求不明确[9-10]。而在美国高校体育中,为保证运动员的学习,NCAA规定:1)每学年至少要选24学分的课(每学期平均是12学分);2)平均成绩不得低于210分(满分是410分),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学生运动员必须停训,同时失去下个赛季的参赛资格,直到达到标准才能恢复[11]。当然,NCAA制度的完善也经过了长期的磨合与争论。在我国体育改革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竞技体育也试图与学校融合,如部分体育院系承担奥运选手的培养工作,一些体工队进行了院校化改造、一百多所高校组建了高水平运动队,还有一些高校和体工队合作[12],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分离。

在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中,绝大多数教练希望学校放宽招生政策,通过招收退役运动员和现役运动员,尽快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对运动员能否成才并不关心,只是要求运动队要成为学校的名片,对外交流的窗口,通过竞赛夺冠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很多知名运动员虽然挂名在一些高校,但从未去上过课,只是有比赛时代表学校参赛,更有甚者,为了能够更有效利用运动员,学校人为地推迟运动员毕业时间或者直接保送上研究生。一个普遍现象是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后不能脱离体育就业,从事着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职业。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制定规范的学生运动员管理制度,尤其要严格执行学业标准。电影《卡特教练》给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球队最终的成功全部基于教练对于合同中规定的学业标准的坚持,不能因为队员是上赛季得分王就不签合同,也不能无视合同要求旷考、考低分,甚至全队中有一人不合格,整队人都不能训练和比赛,就是在这样严格的规范下,达到了赢球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美国一所中学的篮球教练员能够认识到运动与教育的关系,通过运动训练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其遵守规则、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通过严格规范使运动员完成最基本的教育要求;通过体育与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仅取得篮球竞赛的成功,更以全队运动员达到一定的学业标准,6名队员升入大学而达成育人目标。与之相较,“教体结合”在我国已呼吁了若干年,对“教体结合”应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的认识在理论上并无大的分歧,但实践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仅非常关键,更是未来发展的瓶颈之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引,更需要实践的突破,难道我们还要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还要继续探讨究竟应该“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还要争论是否应为运动员网开一面,无原则地降低学业标准吗?笔者强烈建议:我们所有的教练员和制定政策的体育和教育相关管理者都应去看看《卡特教练》这部电影!

[1] 何振梁. 呼吁“体教结合”[N]. 人民日报,2006-03-22(012).

[2] 肯·卡特自传(Kenneth Carter Biography)[EB/OL]. http://www.answers.com/topic/kenneth-carter,2011-0405.

[3] 虞重干,张军献. “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 体育科学,2006,26(6):79-84.

[4] 文涛. 举国体制与一起把蛋糕做大——清华跳水案内幕与思考[N]. 足球·劲体育,2005-05-25.

[5] 丁永玺.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J]. 体育与科学,2008,29(3):62-64.

[6] 阳艺武,刘同员.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 体育学刊,2009(,16(5):45-48.

[7] 杨再淮.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6(1):6-11.

[8] 严德一. 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1):34-35.

[9] 钱钧,史兵.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 体育学刊,2010,17(1):45-49.

[10] 董国永,鲁长芬,王健.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J]. 体育学刊,2010,17(4):63-66.

[11] NCAA’s commitment to academics NCAA官方网站[EB/OL]. http://www.ncaa.org/wps/wcm/connect/public/ ncaa/academics,2011-04-07.

[12]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评说[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52.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by the movie titled Coach Carter and its inspirations

ZHANG Xin-p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The author specifically analyzed the goal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established as well as resistances encountered by and strategies taken for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movie titled Coach Carter. Inspired by this movie,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China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oretical study,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inforcing the power of execution in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ractical measures: 1) unify understanding; mobilize multiple parties to build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2) include the cultivation of backup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boost the retur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cultural education; 3) establish a normative student athlete management system, especially, execute academic standards stringently.

sport sociology;sports movie;Coach Carter;combin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G80-05

A

1006-7116(2011)06-0063-04

2011-04-11

张新萍(1974-),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教体卡特竞技
湘西州举行教体工作务虚会议
卡特智讽记者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竞技精神
上饶县教体系统积极 投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教体结合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实施的研究
勇于自嘲的美国总统卡特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教体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