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跆拳道礼仪审视当代学校武术的武德礼仪教育

2011-12-07李吉远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武德跆拳道礼仪

晋 天 李吉远

(浙江农林大学体军部,浙江临安 311300)

从跆拳道礼仪审视当代学校武术的武德礼仪教育

晋 天 李吉远

(浙江农林大学体军部,浙江临安 311300)

通过对跆拳道“礼仪”文化及武德内涵的比较阐释,认为学校武术中武德礼仪教育存在着多种“缺位”,是学校武术武德礼仪教育改革的羁绊。制订一套武德礼仪规范并在学校武术武德教育中严格施行,是当代武术武德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跆拳道;礼仪;武德;武术

1 引言

“每个民族在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在种族绵延的历史长河里,用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1],。各国文化都可以凭借其强烈的文化吸引力,冲破国界的限制,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并传递本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园地里,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正面临着来自海外武技的强烈冲击,伴随着跆拳道、韩剧等“韩流”的到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武术教育近年来一直忍受着国外武技的挤压。跆拳道以“礼仪”吸引着广大青少年习练者,更是得到广大家长的青睐,使得跆拳道在都市及学校中大行其道,甚至称将中华武术“踢”出了“都市时尚”。身处这种境地,当代学校中的武术教育尤其值得我们深思与改进,本文尝试从跆拳道“礼仪”与中国武术的“武德”审视当代学校武术武德的教育改革。

2 跆拳道的“礼仪”文化及武术“武德”内涵阐释

2.1 “礼仪”文化

“礼仪”即指礼节和仪式。中国古代文献对此早有记载,《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尊敬师长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可见,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总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2.2 跆拳道“礼仪”的内涵

跆拳道源于朝鲜,从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跆拳道将“礼仪”文化极好的体现在其各个方面,这也是其得以在世界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在跆拳道练习、比赛及日常生活中始终通过“礼仪”规范来体现其技术、精神,做到“礼始礼终”,在比赛、训练及日常学习中都有极为严格的“礼仪”规范。跆拳道的“礼节”为鞠躬礼,对鞠躬的姿势有严格的规定,如双手握拳在身体两侧,腰部及头前屈都有一定的角度量化。跆拳道的“仪式”表现在进行跆拳道运动所有过程中以“鞠躬”行礼来表达其抽象的内涵,如进入场地要向国旗和老师行礼,表达对国家热爱及师长的尊敬;在练习或比赛开始及结束要相互行礼,以表达对培练、对手的尊敬以及友好、谦让;即使在比赛中受到裁判的不公判罚,在做出必要说明而无效时,仍然要向裁判行礼,以示服从裁判,亦表示尊敬。跆拳道要求练习者的服装要穿统一的道服,而且必须整洁,进入练习场地时要将服装、腰带整理好,即使在比赛中一旦出现服装不整或腰带松动都需要立即请求停止比赛,背对比赛场地整理好再比赛,在日常练习中对器具及服装的摆放都要整齐。“礼仪”是跆拳道学习的灵魂,贯穿在所有细节之中,不仅注重“礼节”的外在表达,而且从不忽视“仪式”的内在修炼。跆拳道正是通过这些“礼节”、“仪式”无时无刻在运动中传达习练跆拳道应具有的礼貌待人、忍耐克己、谦虚宽容的内在修炼精神境界。当“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这些抽象的词语,表现在一次次的鞠躬、行礼、进攻时,素养就变的再具体不过了[2]。

既注重礼仪的外在表达,亦不忽略礼仪的内在修为,将抽象的“礼仪”通过日常琐碎的细节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正是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所忽视的所谓“细节”。

2.3 “武德”内涵的阐释

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论理纲常支配或影响着任何一个文化领域[3],作为传统文化范畴的武术也不例外,这种对习武者道德论理纲常的要求即是我们称为的“武德”。有关“武德”的文献在先秦史料中就有记载,如《国语·晋语九》记载:“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然这时的“武德”多指军功而非武术,真正意义上的“武德”应该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言:“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这里所指的正是对习武者道德论理的要求,即“武德”。

传统的“武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在冷兵器时代的传统武术是一门“防身杀敌”的技能,使得传统武术在漫长的传拳授艺过程中对习练者的“武德”要求是极严格的,从择徒入门,到传授技艺,在每个过程中都有严格的“武德”要求及考验,可以说“武德”在传统武术中始终贯穿,而且在传授武技中的个别致伤致残绝技时都十分慎重,只有经得起“武德”考验的习练者才可以传授。传统“武德”是习武者长期修炼的一种内在约束,它既体现在一些日常细节上,更是一种长期潜移默化的熏染而达到的一种自我修养与内在约束。

中国传统武术由于需要较长周期的培养过程,其武德教育主要体现在技击性的传授过程中,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而现代学校教育已经完全脱离了这种传统武术武德教育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因而符合当代需要的学校教育中的武德礼仪的缺失,使得武术在学校教育与传播中受到国外武技的冲击,正是由于我们在武术教育中没有重视武术武德礼仪的社会变化及时代需求,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这方面曾经师法我国武术的跆拳道“礼仪”改革创新显示出时代需求的“礼仪”规范优势,而当代学校武术武德礼仪教育应该进行借鉴与思变。

3 当代学校武术武德教育的“缺位”及时代诉求

3.1 当代学校武术武德教育的“缺位”

3.1.1 学校武术武德教育的弘扬民族精神认识没有到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当中。2004年中宣部与教育部曾联合发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吹响了武术教育改革的强劲号角,《纲要》中提出要在中小学开设和加强武术课的建议。但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武术课基本上名存实亡,徒有虚名,甚至一些学校的负责人明确表态武术课可以取消”[4]。由此可见,学校对武术武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认识没有到位,这种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还没有得到基层教育者们高度重视。如果中小学武术课在学校教育园地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与土壤,那么在广大青少年中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将无从谈起。

3.1.2 学校武术技术教学中武德礼仪没有规范到位

我们在各种全国出版的武术书籍中也难以看到有关对武术礼仪的规范制订及研究,更谈不上在中小学武术武德礼仪教学中推广了。在武德礼仪规范上曾经师法我国传统文化的韩、日等国家武技的跆拳道、空手道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东西,表明在武德礼仪上重视外表突出细节,并不忽略内涵。但同时,我国武术武德礼仪绝不能照搬韩国跆拳道“礼仪”规范模式,更不能被其“规范”所限制,跳不出既成的“礼仪”圈圈,武德礼仪教育也将不会有好的成效。多年来武术的传播等都以韩国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武技为“范”,使得武术的出路越走越难,与我们没有跳出其“圈圈”不无关系[5]。其实我们在中小学的初始武术教育阶段十分有必要制订一套武德礼仪规范,包括抱拳礼、教学中的递接器械礼、师生问候礼等等,目的就是把武术武德礼仪教育从娃娃抓起,只有对于未成年人,在第一时间切入的文化(武术武德教育)完全可以先入为主,形成牢固而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并产生极为深重的影响[4]。有学者在对武术武德教育的研究时指出:“武德教育的具体实践可以从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做起:首先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其次在技术传授中把武德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具体的武术礼仪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我们只有在青少年的武术技术教学中注重武德礼仪的灌输与执行,才能把弘扬民族精神的口号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实践中。

3.1.3 学校武术武德礼仪的作用与历史意义没有提高到位

每个国家都把各自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如日本的相扑视为“国术”、韩国的跆拳道作为“国技”,它们在本国的中小学都作为一项独立的运动开展,自小就大力推广,这些武技在他们国家的地位与人们心目的地位是崇高的、神圣的。从服装的统一整洁、进行练习时的神态庄重,均可以看出当练习者习练这些武技时是怀着多么无比的崇敬在进行操练,每一次练习都是一次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神洗礼,故而这些武技都冠以“道”命名,这些武技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一种上升到修身养性的高层境界,而这些就是通过近似于神圣礼仪的武技“礼仪”长期驯化。有学者曾对我国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状况一针见血的指出:“学校体育中的运动项目异化为西方体育的“一枝独秀”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匮乏”,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现实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尽是西方体育的天下,难有传统体育的立锥之地,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扶持与保护”[6]。当代学校武术武德教育恰恰缺少了这些在教学中的“礼仪”教育,使得博大精神的传统民族精神没有得以附着的载体,传承民族精神就难以深入广大青少年稚嫩的心田,更是难以抵挡全球文化背景下各种五彩斑斓异域文化的侵蚀。“礼仪”教育是使其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基础教育,因此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教育模式渗透到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力争将这种礼仪形式成为练习者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催化剂[7]。

3.2 当代学校武术武德教育的时代诉求

中国武术素以“博大精深”著称,其丰富的技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国外大多数人以“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东方文化”而往往不远万里来学,可谓孜孜以求,而我国青少年却对海外的跆拳道、空手道等武技情有独钟,使得我们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精神面临危机与挑战,其中武术武德教育的“缺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方面。正如武术教育学者指出:“文化是无形的,文化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辞,单纯的动作技术是不能完全承载武术文化的内涵的。武术文化也应通过一定的仪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武术文化的传承,光靠技术训练是不行的,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8]。由此可见,学校武术武德教育的迫切已经成为众多武术学者的焦点,将武术武德教育放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战略地位是当代武术学者们共同的呼声,也是当代民族传统教育为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诉求。“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当前进行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武术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9]。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武术学者们对当代武术教育的迫切呼声与呐喊。

[1]邱丕相.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

[2]李爱华.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J].武术科学,2008(11):19.

[3]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64.

[4]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4):19.

[5]张令.从跆拳道、柔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礼仪[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28.

[6]李吉远.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38.

[7]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33.

[8]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8):19.

[9]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

Scanning the Moral Education Wushu in Modern School from the Taekwondo Etiquette

Jin Tian,Li Jiyu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Through comparing analyzed the culture of Taekwondo etiquette and the connation of Wushu moral education,it finds that there exist various“vacancy place”in the moral education Wushu of modern school,it is an obstacle of reforming Wushu moral education.It is an era appeal that we work out and rigidly implemented a set of Wushu moral and etiquette in Wushu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of school.

Taekwondo;etiquette;Wushu moral;Wushu

G852

A

1672-1365(2011)02-0122-03

2010-08-27;

2010-10-15

浙江农林大学2009年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2009FK33);2008年度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

晋天(1980-),男,黑龙江绥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跆拳道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武德跆拳道礼仪
跆拳道奶奶
嘻哈跆拳道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深山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