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美操专项体能理论研究进展

2011-12-07李洪波

体育教育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学报竞技专项

李洪波,刘 浩

(武汉体育学院 艺健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9)

健美操专项体能理论研究进展

李洪波,刘 浩

(武汉体育学院 艺健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9)

根据健美操运动的专项特点,以体能结构要素为依据,对涉及健美操体能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对于体能多纬度综合研究不够,竞技健美操形态指标的研究尚未统一,专项素质的训练、监控、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尚需加大,对于具有健美操专项特色的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及负荷监控方面的研究较少。

健美操;专项体能;理论研究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ess of the special physical competence theory of aerobics on the basis of aerobics features and physical competence structur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lack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the unified aerobics form indexes.The reseaches of training,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special qua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researches of stamina training method and load monitoring are not sufficient.

Key wordsspecial physical competence;theoretical research

Author’s addressAerob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Wuhan Sport Unit;Wuhan 430079,China

随着竞技健美操规则的不断修改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能对于竞技能力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水平训练阶段的技能发展水平。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性不断加剧,使得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要求更为全面和专项化。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的涉及健美操专项体能理论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健美操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健康科学发展。

从健美操运动总体任务和发展情况看,健美操运动可分为竞技健美操和健身性健美操两大类[1]。《体育运动词典》(2001)中将“体能”定义为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运动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结构特点,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四方面[2]。根据以上的分类和定义,对涉及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综述。

健美操专项体能单维研究

1.1 形态方面

主要侧重于对运动员的外部形态特征(各环节高度、围度、长度、宽度和充实度等)以及内部形态特征(心脏的纵横径、肌肉的横截面等)的描述性研究。健美操是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评分类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其艺术表现力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戚子华(1999)对优秀男子健美操运动的形态指标筛选结果中,腿长、比上臂围、胸围、手臂长均达显著水平(P<0.05),另与成绩相关性较高的形态指标为肩宽/身高,大腿围/身高[3]。许常芳等(2000)的筛选结果表明对健美操成绩有影响的部分身体形态指标中,手臂长、上臂围、胸围、体重均达极其显著水平,另与成绩相关性较高的形态指标为手臂长/身高、胸围/身高,我国优秀女单健美操运动员在身体形态方面与世界级优秀选手存在差异,结论认为我国优秀女单健美操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较,身高偏低,身材偏瘦,比上臂围较小,其它形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4]。冯晓辉(2006)对110名女健美操选手(平均年龄21.4岁,平均训练年限4.8年)的形态指标进行过筛选和权重分析后,认为身体形态类有效指标分别为肩宽/身高×100、腰围/身高×100、胸围/臀围×100等3项指标[5]。

1.2 机能方面

主要针对运动员在安静与负荷后的各心脏器官(如心血管器官、呼吸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等)的工作能力进行研究。冯晓辉(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机能类有效指标为血乳酸一项指标,我国优秀女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为X=12.53,S=0.40(mol/L)。陈立龙(1997)认为竞技健美操男单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应控制在运动后即刻心率165次/分的范围[6]。毕献为等(2007)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无氧供能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者心率最大值、血乳酸最大值、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及30s无氧功率下降率均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研究启示,无氧糖酵解供能水平是限制耐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能训练中,无代谢氧能力是关键[7]。

在健身性健美操的健身功能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马晓云(2003)[8]、吴亚娟(2003)[9]、李亚楠(2005)[10]、涂相仁(2005)[11]、殷超等(2003)[12]等以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对于心肺功能的改善进行了实证研究,肯定了健美操的健身价值,但对于练习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对于竞技健美操而言,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竞技健美操在供能上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的多系统供能,血乳酸是机能类的有效指标,但对于具有健美操专项特色的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及负荷监控缺少研究。

1.3 运动素质方面

在竞技健美操领域内,主要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协调等基本素质。竞技健美操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项目,技术动作的难、美是项目的制胜规律之一,健美操的难除了体现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还体现在成套动作编排的复杂和创造性上。戚子华(1999)对优秀男子健美操运动的素质指标进行研究后表明,我国选手在素质方面表现为专项力量方面总体水平差异不大,但速度和弹跳力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明显差距。影响我国男子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成绩主要素质因素有肋木收腹举腿和分腿跳。许常芳等(2000)的研究认为我国女单选手在素质方面表现为专项力量总体水平差异不大,但速度和弹跳力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明显的差距,影响我国女单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成绩的主要素质因素有引体向上和立定跳远。冯晓辉(2006)研究的结果表明身体素质类有效指标分别为:800m跑、俯卧撑、1 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5项指标。力量练习是健美操基本运动素质中重点,李遵(2001)在分析了规则对于健美操力量素质的要求后提出,难度动作要求运动员有出色的弹跳能力、良好的躯干及腿部控制能力和出色的上肢推撑力量,健美操选手的力量训练主要围绕下肢爆发力量、上肢推撑力量、躯干及腿部的控制力量三方面进行[13]。沈芝萍,张继晶(2002)对高校大学生在健美操运动中柔韧素质练习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柔韧素质经过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可以提高的,并能有助于提高运动时肌肉伸展性、肌肉张力、动作幅度、动作质量、动作难度[14]。杜峰,王竹影(2007)对健美操运动员3种状态下的平衡能力进行测试后的结果表明:竞技健美操和健身健美操训练并不能改善静息状态下的平衡能力,但有氧及无氧运动后即刻的平衡能力明显提高;女生在静息状态和有氧运动后即刻平衡能力较男生好,但在无氧运动后即刻平衡能力明显下降[15]。张陵芝,潘华山(2001)对运动员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后认为,男、女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与对照组的运动员在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测定与评价的4项指标:(男子)15 s单臂单脚俯卧撑、15 s悬垂举腿、15 s分腿跳跃、站立高处体前屈;(女子)15s单臂双脚俯卧撑、15 s悬垂举腿、站立高处体前屈、横劈叉[16]。吴辉扬(2000)的研究结果显示,双摇跳绳可有效地提高弹跳和下肢力量,对竞技健美操专项爆发力、上下肢协调能力和时空感觉,并可以发展踝关节力量和灵活性[17]。

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力量素质的指标甄选和训练方法上,而对专项速度、耐力、灵敏等其他素质的研究显得不足;其中,对于力量素质指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01年以前。“难”、“美”、“新”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目的制胜特点,难度动作的创新对各素质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也是制约运动员竞技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滞后,不能反映出难美项群的专项特点和创新要求,应突出专项化和前瞻性的研究。同时,缺少对于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和不同阶段的负荷手段及选择的研究,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训练、监控、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力度尚需加大。

1.4 健康水平方面

主要集中于运动员伤病情况和免疫机能的研究。王玉琴等(2006)的结果表明,大强度竞技健美操训练可对运动员的免疫系统产生明显抑制作用[18]。倪湘宏(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健美操的健身功能不存在性别和层次差异[19]。杨凤娟(1998)[20],洪涛(2005)[21],姜丽(2005)[22]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损伤部位、损伤性质、损伤原因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患病率比较高,并与训练水平有关,训练水平高者患病率较低;患病率与性别无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各部位的损伤前四位排序为,腕、踝、腰、膝;从各组织损伤部位看,韧带、关节、肌肉列前三位,从损伤的性质来看,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其中,急性损伤占58%,慢性损伤占42%,急性损伤较多。损伤部位次数较多的依次是:上肢关节(腕、肘、肩)、踝关节、腰部、膝关节;下肢多于上肢,躯干居中。腕关节和踝关节是健美操运动中承受负荷较大的部位,对于这两个部位的损伤也有专门的研究,魏纯镭(1999)对竞技健美操大学生腕部损伤性质为腕关节扭挫伤(62.3%)和下尺桡关节损伤(24.5%),损伤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和技术动作错误、腕部力量薄弱等,并发现男子腕部更容易受伤[23]。许波(2005),钟进(2005)对健美操专选学生踝关节损伤情况进行了分析,损伤比例高达61.4%和65%,损伤部位又以外踝、内踝为主,外踝受伤比例大于内踝,损伤原因以支撑脚落地不稳、技术动作不正确等因素为主[24][25]。

综上所述,对健美操专项体能单维研究,在运动员的形态指标上尚未统一,不同年龄组选材指标体系研究还尚有空白;在机能方面,对具有健美操专项特色的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及负荷监控缺少研究;运动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量素质上,而对其它素质研究显得不足;在健康水平方面,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收集整理,发现对伤病情况研究较为透彻,其中包括损伤部位、性质和原因,而对免疫机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健美操专项体能多维度研究

相比之下,已有的对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多维度综合研究较少,且多为二维或三维研究,尚没有将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健康水平纳入一个系统进行体能的四维综合研究。冯晓辉(2006)筛选出能有效反映其体能水平的9项指标,身体形态类有效指标分别为肩宽/身高×100、腰围/身高×100、胸围/臀围×100 3项指标;身体机能类有效指标为血乳酸一项指标;身体素质类有效指标分别为:800m跑、俯卧撑、1 min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5项指标。戚子华(1999)对优秀我国优秀男子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特征进行过综合研究,分别提出形态特征与素质特征和运动成绩的相关量化关系。与此类似的还有许常芳等(2000)提出了对女单健美操成绩有显著作用的形态素质因素的量化关系。在对健身性健美操对大学生健身功能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选取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中的部分指标做为评测指标,如牛蔚林(2002)研究了健美操教学对改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体重差异、体脂含量、瘦体重变化显著(P<0.01),对呼吸系统及有氧耐力有显著性促进作用(P<0.01),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却显著增长(P<0.01),腰腹肌力量及柔韧性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下肢力量,耐力,上肢力量和速度[26]。

通过分析整理可知,前人对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多维综合研究不足,没有将几个元素集中在一个系统里进行综合研究。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全面系统地对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小结

从现有的健美操体能相关研究看,健身性健美操主要涉及了形态、机能、素质的多维研究,重在以实验性研究探讨健美操的健身价值,但对于练习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竞技健美操的体能研究着重于对于体能结构的单维研究,较少有涉及到包括了体能构成因素的四维研究。

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形态指标的研究尚未统一,不同年龄组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有空白,比较敏感和成熟的指标仍然少见,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和数据库。机能方面,对于具有健美操专项特色的无氧耐力训练方法及负荷监控缺少研究。运动素质方面,力量素质指标的研究滞后,对于专项速度、耐力、灵敏等其他素质的研究显得不足,不能反映出难美项群的专项特点和创新要求,应突出专项化和前瞻性的研究;同时,缺少对于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和不同阶段的负荷手段及选择的研究,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训练、监控、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尚需加大。健康水平方面,多见于损伤现状的调查统计的描述性分析和机理研究,但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恢复手段的研究较少。

[1]肖光来.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运动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戚子华.我国优秀男子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5):68-69.

[4]许常芳.我国优秀女单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素质特征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7(3):120-122.

[5]冯晓辉,我国女大学生优秀竞技健美操选手体能能力评价标准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72-73.

[6]陈立龙.竞技健美操男子单人项目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17(4):83-87.

[7]毕献为.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耐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54-55.

[8]马晓云.女子有氧健美操生理负荷的机能评定及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480-482.

[9]吴亚娟.由心功能变化指标看健美操教学的特点[J].体育与科学,2003,24(3):79-80.

[10]李亚楠.有氧健身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52-54.

[11]涂相仁.女大学生健美操锻炼1年前后身体成分和心肺功能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5):604-605.

[12]殷超.不同强度健美操练习对女生体形及心肺功能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 23,(6):51-52.

[13]李遵.论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力量训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2):79-80.

[14]沈芝萍.对高校健美操运动中柔韧素质练习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12-114.

[15]杜峰,王竹影.健美操运动员三种状态下的平衡能力[J].体育学刊,2007,14(4):51-52.

[16]张陵芝.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指标[J].体育学刊,2001,8(3):40-42.

[17]吴辉扬.双摇跳绳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0,7(4):55-56.

[18]王玉琴.大强度运动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2):97-100.

[19]倪湘宏.大学生健美操健康功能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5,12(4):87-88.

[20]杨凤娟.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状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4):30-32.

[21]洪涛.对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96-498.

[22]姜丽.我国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69-71.

[23]魏纯镭.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腕部损伤的原因及治疗[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8)32-34.

[24]许波.健美操训练中踝关节损伤因素分析及预防治疗[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222-1223.

[25]钟进.健美操踝关节损伤及防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71-73.

[26]牛蔚林.健美操教学对改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成分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4):31:107-108.

(2011-01-01收稿)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pecial physical competence theory of aerobics

LI Hong-bo,LIV Hao

G831.3

A

1672-268X(2010)

猜你喜欢

学报竞技专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