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神话传说探析*
——崆峒武术的本质特征
2011-12-07贾海涛梁燕飞郭秋荣田惠君杨占明
贾海涛,梁燕飞,郭秋荣,田惠君,杨占明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陇东神话传说探析*
——崆峒武术的本质特征
贾海涛,梁燕飞,郭秋荣,田惠君,杨占明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对陇东崆峒武术相关的神话传说进行探讨,通过对伏羲、黄帝神话传说的分析,提出了陇东崆峒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健身养生、军事技击和生产应用的本质特征,旨在促进崆峒武术的开发研究。
陇东崆峒武术;神话传说;伏羲;黄帝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legends of Longdong Kongtong Wushu and analyses the legends of Fu Xi and Huang Di.The paper proposes the nature of the Kongrong Wushu,such as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health value,military value and production application.
Key wordsLongdong Kongtong Wushu;legend;Fu Xi;Huang Di
First author’s addressSports Dept.,Longdong Inst.,Qinyang 745000,China
陇东崆峒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一支,名显中华,立足西北,内涵丰富深远,为武术界公认的五大门派之一,也是各种武侠巨著中大家津津乐道的门派之一。但是受地域、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崆峒武术的影响力远不及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其文化影响力更不及少林禅武文化、武当道家文化。陇东崆峒武术相关神话传说丰富、影响广泛,但文献资料却散见于前人旧著,尚未有系统的理论体系面世。因此,对崆峒武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实质,已成为目前崆峒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任何一种中国传统文化都会有自己的载体,或者说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崆峒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同样以“崆峒山”为依托,“崆峒武术”风格为表现形式,形成了具有“陇东文化”的综合体。陇东崆峒武术受地域、历史、文化等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合道家、佛教和儒家思想,以道显,以禅定,以儒修身的综合体,拥有丰富的文化实质内涵。陇东崆峒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同样具有技击、健身、修身的实质。
崆峒武术相关神话传说
据有关史料记载,陇东曾有多位帝王,原始社会时期代表人物是人文初祖“伏羲氏”和“黄帝”。
1.1 伏羲氏与崆峒武术
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开拓中华文明的先师。据《史记》载“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1]伏羲氏是有史记载最早的帝王,“伏牺”应实指“伏羲氏”。《尚书·序》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2]。伏羲氏为“三皇之首”,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传奇人物。关于伏羲氏的地望考证,以神话传说结合实地分析。据历史记载,甘肃省静宁县早在西汉初就设立了阿阳、成纪两县。今陇东成纪就是伏羲故里,《水经注》曰:“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党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帝太昊庖羲所生之处也,王莽之阿阳郡治也!”[3]另外,《秦安县志》(清宣宗道光十八年严长宦、张思城修)记载:“成纪县治,初在今静宁州西南八十里之治平川,继在今秦安北30里之显亲川,最后入于今秦州……按:成纪,庖羲氏孕十二岁而生得名,汉即在此建县。”[4]这说明古成纪在陇东地区。兰州大学地理学冯绳武教授在《甘肃历史地理特征研究》中指出:“据《史记·补史记》:‘三皇本纪’所谓‘三皇’指太昊庖羲氏、女娲氏和炎帝神农氏。伏羲、女娲均生于成纪,即今静宁县南部的成纪水谷地。也可以证明,以陇山为中心的泾渭上游河谷,确实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起源地。”[5]其次“《帝王世纪》载:伏羲孕十二年而生,故伏羲降生地名成纪。古成纪是个地域概念,包括葫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也持同说”[6]。另外,陇东有与伏羲相关的卦台山,伏羲庙;还有女娲庙及相关女娲生风沟、长风台、葬风茔等。“天水境内出土的两件珍贵罕见的人面鲵鱼(原始龙)彩陶瓶与伏羲‘人首蛇身’(龙身)惊人的相似。”[7]秦安大地湾遗址的重要文物考古都可以说明,伏羲与陇东地区的密切关系,代表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且非常强大的族群,是人类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起源地,对陇东文化、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必然陇东崆峒武术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李子伟先生在《论武术的起源与伏羲的关系》中指出:“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开物成务,为中华武术的开创奠定了基础。”[8]并提出了伏羲氏“观象制器与武械的发明”的重要性,其主要依据是:《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9]在原始社会,狩猎活动是当时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们在捕猎诸多兽类、鸟类时,观察到它们的跳跃、追逐、扑斗等动作远胜于人类的活动能力,伏羲于是教民有意识地总结与模仿。一方面,增强人们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根据鸟兽的动作,形成各种捕猎技术,提高了捕猎能力。之后,伏羲氏不断引导人们模仿并实践,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形式的猎杀动作,使武术动作进一步深化、完善,更具有格斗实用的效果。这些有效的猎捕动作,主要用在狩猎活动中,但是也逐渐在欢庆捕猎成功的活动和祭祀活动中出现,并以“舞”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陇东崆峒武术的原始形态。这种通过观象取物的方式,伏羲通过“观鸟兽之文”,得到重要启发,于是创“八卦”,造文契记事,结网捕鱼,发展畜牧。“先民们在与自然、社会斗争的实践过程中,观象制器,开物成务,发明创造了武术。”[10]这样认识问题较为科学。伏羲观象思想对后世发展亦起到重要影响,即陇东崆峒武术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实质性的后继影响。
1.2 轩辕黄帝与崆峒武术
轩辕黄帝与陇东崆峒武术的相关神话传说,有黄帝葬“桥山”历史记载、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成仙故事、《黄帝内经》中歧伯与黄帝的经典故事,及黄帝武功政绩、军事战略思想。这些成为学者们研究陇东崆峒武术重要内容之一,并反映了陇东崆峒武术的本质特征。
1.2.1 轩辕黄帝地望考证
关于黄帝地望众说不一,就文献资料、考古、神话来说,与陇东有关如下:一、“‘黄帝者’,徐广曰:号有熊,为有熊国君子之故也;‘少典之子’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皇甫谧曰:‘黄帝受国于有熊’”[11]“有熊”为国号,古彭原之属的西峰南佐遗址,今陇东区境内,应是有熊之国都;《大宋宁州承天观碑》曰:“罗川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12]即陇东彭原南佐古址应为黄帝故地。二、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条中说:“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东汉灵帝时南安郡人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络城东七十里轩辕谷’。”[13]这里的轩辕谷在天水市清水县,因与轩辕黄帝相关域名,所以有人认为轩辕部族最早发源于陇东地区。三、《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崩,葬桥山”。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阳周,隋改为罗川[14]。甘肃陇东有子午山亦称子午岭,或称“桥山”,《万姓统谱》称:“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五顷原北有乔家塬,乔即桥,后周文帝为相,命桥氏去木[15]。无论上郡桥山,还是罗川子午山均在今陇东地区。另外,陇东正宁县黄帝冢实证。还有明代以来李梦阳、强晟本土学人题诗轩辕黄帝,证明黄帝冢存在的真实性,且有于俊德先生拍摄的“正宁县黄帝冢”实地图片证明。四、黄帝与中华医学鼻祖——歧伯以问答形式形成的《黄帝内经》陇东情结。歧伯,陇东人士,于德俊先生对此考证详实:“南宋郑樵《通志》曰:“古有歧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安化即今庆城县。《资治通鉴》和明清时期所著《庆阳府志》、《庆阳县志》均载:“歧伯,北地人”。《庆阳府志》卷十九记:“歧伯庙旧在南原”,南原即今董志原。《庆阳县志》卷三记:“歧伯庙在县城南南嘉会门外。”《帝王世纪》中皇甫谧说:“歧伯,黄帝臣也,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著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资治通鉴》云:“黄帝命歧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云: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歧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以上充分说明歧伯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多才多艺的博学家,是一位理想的黄帝之师。”[16]以上种种考证告诉我们,“黄帝受国于有熊”;轩辕谷在甘肃清水,轩辕部族在清水;“黄帝崩,葬桥山”正宁县黄帝冢的真实存在;歧伯为陇东北地人之说及《黄帝内经》的流传,都跟黄帝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黄帝必定曾是陇东一代帝王。
《史记·五帝本纪》亦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17]鸡头山的解说:陇东镇原县开边镇有鸡头山。《镇原县志》:记载:“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北地郡即今陇东一带。《扩地志》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18]另外,司马迁也记自己慕黄帝名而西登“崆峒山”考证,太史公曰:“……余尝西至空桐。”[19]总之,黄帝所登之山——崆峒山均在陇东地区范围之内。加上“黄帝问道崆峒山”传说,《庄子·在宥》的关于黄帝问道崆峒山的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20]这些又说明,黄帝曾在陇东地区频繁活动,在这里曾经生活过诸多的部落戎族,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较为发达。陇东使轩辕黄帝更加神化,而黄帝亦使陇东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远。
1.2.2 黄帝的卓越武功政绩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解曰:“弱谓幼弱时也。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21]古人认为,称帝称王者大凡都具有上天之神灵或有神灵庇佑,尤其在民间传说中,受思想认识水平的影响,认为帝王都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人。而用辩证统一思维来看,黄帝应该是一个能力强,威望高的部落首领,或者某方面有影响力的人物,先民们在不断传颂过程中的逐渐将其神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史记·五帝本纪》载:“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解: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享或作亭,亭训直,以征诸侯之不直者。”[22]以上可以看出黄帝时代,“诸侯相侵伐”的局面,原始部落已经开始形成固定的区域、不同的图腾崇拜,加上部落自身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斗争。黄帝恰恰作为一个善于总结人,充分利用陇东自然优势,“乃习用干戈”,促使了陇东原始的崆峒武术的萌芽,也使其成为陇东原始社会崆峒武术的代表人物。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23]轩辕黄帝当时具有较高威望,且是当时实力最强部族之一,部落人口多、勇猛彪悍、实力强。“诸侯咸归轩辕”是向轩辕黄帝录求保护,并甘愿臣服旗下,足以证明陇东地区民风彪悍、习武风气浓厚的强大与威武,在众多部族中的影响较大,弱其威,周边诸侯纷纷向其诚服。为了进一步说明轩辕黄帝的武功政绩,其强大军事战略思想:“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24]从轩辕黄帝的“修德振兵”来看,“《资治通鉴》云:‘黄帝命歧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云: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歧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25]其品德高尚,修身齐家,受人尊敬,用兵以德为先,最终“扬德建武”。并辅以“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方法促进德业。且在军队建设方面更是高人一等,“教熊罴貔貅貙虎”武士,成为自己强大的后盾支持,从中也可以看出,崆峒武术的原始型态,“空同人武”的大环境。
通过与“战争之神”蚩尤的战争,进一步说明轩辕黄帝杰出的军事才能及高超的武功。《述异记》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26]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蚩尤没後,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27]最后黄帝还战胜了被称为战神的刑天:“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28]断头而仍然持斧叫战不止,象征武者生生不息的战斗精神,蚩尤的强大,反映了黄帝的卓越武功和强大军事力量。关于黄帝战蚩尤,一方面是司马迁关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记述,另一方面反映黄帝的武功卓著、扬德建武的描述。这也恰恰验证了轩辕黄帝族的勇猛善战,确立了原始型态的崆峒武术,更为后来崆峒武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陇东崆峒武术的本质
伏羲氏、轩辕黄帝作为人类的先祖,对人类的进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与陇东崆峒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陇东崆峒武术对伏羲氏、黄帝的影响,又有两位帝王对陇东崆峒武术的丰富与发展。学者们对其更加关注,探讨其文化内涵实质、养生、军事技击实质和生产应用实质,以促进陇东崆峒武术的研究与开发。
2.1 陇东崆峒武术的丰富文化内涵
伏羲氏、黄帝与陇东崆峒武术密切相关,其神话传说历史影响力广泛。因此,陇东崆峒武术融合了神话传说中伏羲氏、轩辕黄帝本质思想内涵,从开始发展就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伏羲氏观象、观法、观鸟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创“八卦”,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中辩证对立与统一思想,指导并丰富着崆峒武术发展;“八卦”与巫术、祭祀有关,促进祭祀活动的完善,而祭祀之巫舞又促进了崆峒武术发展。因此,“黄帝问道崆峒山”可以看作是黄帝的一场规模浩大的祭祀活动,一种原始思想文化活动;黄帝“习用干戈”,征服那些“不享”之臣,及“修德振兵”、扬德建武的军事战略理论,崇德尚武本身就是崆峒武术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
2.2 陇东崆峒武术的强身养生本质
陇东崆峒武术起源于先民的生产劳动,具有中华武术强身健体的本质特征。动作形式上讲究内外、刚柔、动静、起伏、前后、进退的矛盾统一;实质上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协调、内外结合、形神兼俱的对立统一;性命兼修,不仅练皮肉,练筋骨,还要行气,锻炼身心,从而强身健体。又受伏羲、黄帝思想的指导与影响,结合“八卦”对立统一思想,及广成子“与日月参芜,与天地为常”道家养生思想,并形成《黄帝内经》的陇东崆峒武术传统养生综合理论,教化与救助民众,充分体现陇东崆峒武术的养生特征。
2.3 陇东崆峒武术的军事技击本质
陇东崆峒武术始于陇东地区,在技击动作中,遵循以柔克刚,引挂隔挡,勾踢摔拿的原则,针对性做动作,这对伏羲氏、黄帝均有一定影响。但是伏羲氏通过观象、观法、观纹,创八卦,结绳为网罟,教民渔猎及发展畜牧的“观象制器”提示,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军事技击。即通过生产劳动对象本身的特点,创造相应的劳动工具,这便是军事理论中相生相克之理,针对对手特点相应战备及制定策略。而黄帝的军事战略:“习用干戈,……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德为先,崇德尚武,文武兼备,从而击败炎帝、蚩尤,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充分体现崆峒武术的军事特征。
2.4 陇东崆峒武术的生产应用本质
陇东崆峒武术还具有生产应用的实质,伏羲氏观象、观法、观纹,通万物之情,创造了“八卦”,造书契以记事,结网罟以捕渔,以创造之物应用于生产劳动,发展猎捕能力,丰富食物来源,提高了生产力;黄帝则“习用干戈”应用军事战争,击败“不享”,巩固统治;还有黄帝与歧伯一问一答《黄帝内经》行世,教化与救助民众;崆峒武术中诸多兵器取之于生产、生活,九齿钉耙、鞭杆等便是崆峒武术与生产劳动完美的结合,更是生产应用促进崆峒武术发展的有力证据。
[1][11][14][17][19][21][22][23][24][27]司马迁.史记.
[2][6]甘成福.平凉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3:10-1,11-12.
[3][4][5]张占社.静宁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6:14,11-12.
[7]刘玛莉.天水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8][10]李子伟.论武术的起源与伏羲的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7(4):47-50.
[9]朱熹注.周易.系辞下传.右第一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13][15][16][18][25][31]于俊德.中国·庆阳历史大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0]庄周.庄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6][28]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委组.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010-10-11收稿)
Nature of Kongtong Wushu
J IA Hai-tao,LIANG Yan-fei,GUO Qiu-rong,TIAN Hui-jun,YANG Zhan-miing
G80-05
A
1672-268X(2010)02-011-03
陇东学院青年科技项目(XYSK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