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文献综述
2011-12-01史长宽
摘要: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也暴露出来。因此,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史长宽(1981-),男,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教育、高职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98-02
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家着力发展的领域,与此同时高职英语教学也成为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概念,确立新的概念,即把英语当做交际工具来教,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如何建立特色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将高职毕业生推向市场,如何进行高职课程设置和改革,是广大高职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关心的问题。
一、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关于高职教学的改革,有学者从理论的、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构建了“五环”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相似互助”教学模式等著名教学理论模式。
有人从实际市场、岗位、行业等对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改革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的教育方法,构建了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于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内容,多从教师队伍、教材、设施、教学管理、课程评估等整体微观方面进行论述。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分班教学,分级指导的理念回,采用任务型外语学习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积极有效教学模式。
总的看来,研究高职课程改革目标首先对准的是专业、技能类课程,其中包括英语专业课程。对高职基础课程问题研究的人员并不多。英语课程改革的对象以教学法为主,倡导多种教学与学习方法。但人们在就业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导向作用的问题上,认识能力显得严重不足,使得一些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真正取得实效。可喜的是,逐步有人看到了就业导向下开设高职高专基础课与“两课”的重要性。
二、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与专业相融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国外出现的两个影响力巨大的研究,一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者提出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另一个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
1、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及经济的迅猛发展,英语在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往中,成为最普及的交流工具。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学习英语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而且还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正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了。
20世纪60年代,国外对此项研究就已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在ESP(专门用途英语)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涌现出代表人物和论著,并创立了一系列有关期刊与研究机构。如1964年语言学家Michael Halliday(韩礼德)和Stevens(史蒂文斯)合著了《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首次提出了根据学习者具体需求,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语言学家开始注意对文章语篇结构的研究与探讨,使ESP的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语篇或修辞分析。Halliday(韩礼德)(1978)則介绍了语域理论指导下的ESP教学。
根据学者Hutchinson(霍钦森)&Waters(沃特斯)(1987:9.14)的观点: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ESP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语义分析阶段、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语言技能分析阶段和以学习为中心阶段。并认为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是ESP的起点、核心和发展动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ESP教学的主流方式。Hutchinson和Waters(2002)指出:“真正把ESP与EGP区分开来的是对需求的意识,而不是需求本身。”
专门用途英语与在此之前高职英语教学领域普遍采用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一般用途”或“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形成对照。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有着严格的区别与紧密的联系。前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而后者仅仅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专门用途英语注重学生的职业需要,将英语教学有针对性地和学生将来的职业联系起来,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十分适应。通用英语已满足不了新时代的要求,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2、关于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
国外出现的工学结合的高职培养模式,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有相当大的启示。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是一种职业教育完全“由学院承担”变为“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培养模式。在德国的“双元制”中,学生首先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院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院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院。培训时间为企业70%,职业学院30%。英国“现代学徒制度”中,整个学徒期一般持续4—5年,第一年,学徒工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去学习,在以后的几年中,培训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学徒工可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带薪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也可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阶段性脱产学习”的部分时间制课程,学徒工完成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综观国外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改革家倡导的实际上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它对我们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等都有重大的指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逐渐转化,在概念使用上表现为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变化。
三、国内研究现状
受国外已经做出的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启发,国内许多学者们将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及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应用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龚兵(2005)通过社会问卷调查提出疑问:“如果仍旧以EGP(通用英语)来统领学生英语学习,学习就会和日后的实践需要脱节,与他们本身的职业定位矛盾?”并指出高职类的学生由于本身的职业导向,完全按照EGP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种种问题,ESP才是解决这类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本途径。
奚家文(2006)对ESP五个发展阶段分别进行了阐述,他肯定了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发扬和改进,同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不足。他指出,这五个阶段是对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多个个别因素的分别强调,前三个阶段是重语言形式因素的三个分因素,后两个阶段则是重个体认知的认知能力因素的个别与整体的两个层次。这五个发展阶段对同一过程的个别因素的强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片面性,或者说,对同一过程的个别因素的强调这一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
根据Hutchinson(霍钦森)和Waters(沃特斯)(1987)的论述,ESP教学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实践性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设计、教材选取和编写、教学技巧、学习效果评估和师资培养。在这些方面,国内许多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关于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
关于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研究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它从实践上将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彻底区分开来。对于高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现状,许多学者都指出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致使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准。因而,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如龚兵早在2005年就采取了收集、研究招聘广告和调查访谈的方法,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了目标情景分析,并得出关于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结论:“外语教学应当适应变化,以适应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课程设置取代传统的设置。”葛诗利在2006年总结了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的几个个主要问题,针对专科学生后两年的英语课程如何设置问题上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建议。张伟、付大安在2007年根据需求分析理论,在肯定许小贞等专家倡导的3S中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倡以社会需求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习主题为中心(Subject-centered)创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三个中心。
2、关于高职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的研究
关于高职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的研究,学者汤小叶在2007年指出:由于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目标的确定过程,因此,制定教学大纲首先应对教学对象的年龄、英语基础、一般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学英语的目的、动机、学习习惯等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再进行“需要”分析。但是关于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使用,笔者所收集的研究论文中还没有涉及。
3、关于高职英语教材选取和编写的研究
在高职英语教材的选取上,卢艳华在2006年认为,教材的选用应充分考虑到使用目的、对象、内容、教学法等的具体要求,应建立在对相关之教材的评价之上。同时认为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该教材除了要包含某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做到所选教材的选材和练习与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互衔接。葛诗利在2006年认为,除了采用引进原版教材外还可教研组自行改编或编写教材。在高职英语教材的选编内容上,郭曦早在2003年就提出教学材料的编排应该注意材料的趣味性及语言的难度梯度。
4、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
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热点。从国内外学者一直没有中断过的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和探讨来看,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是不甚令人满意的。龚兵在2005年指出,中国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评估与考核等关键问题上,仍然缺乏准确的定位及自己的特色。汤小叶在2007年认为,一直以来人们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解仅限于专业词汇的教学和翻译大量的文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反作用。卢艳华等学者在2006年提出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提倡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英语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對已有研究的反思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见,近几年来,国内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尤以2005年、2006年发展最为迅猛,这与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有关。然而,关于此主题的论文数量总体上不算多,其中优秀论文更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屈指可数,质量有待提高。而且关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数量少,科学性、说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操作上可供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多,而在理论上范围相对狭窄,很多学者似乎更倾向于在理论方面反复进行表述。应该说,前人的研究已经给了我们比较深入的理论指导,而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我们应加大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丰富教学教法。总括而言,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可得出以往研究有以下不足,而本文将做出相应补充:
(1)国内近几年的研究论文表明,国内学者在研究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时,普遍重视结果多于重视教学过程,具体表现在重视高职专门用途英语中的目标情景分析,而不太关注学习分析;(2)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两个环节是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而研究多偏向于从总体、宏观上的论述,对细节的把握不多;(3)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根据就业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及就业市场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改革,未能作具体阐述。
参考文献:
【1】胡锦章.论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J】.职教论坛,2005,9:9.20.
【2】喻互助.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58-60.
【3】尤玲.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色与模式四.鸡西大学学报,2005,5(4):72-73.